福州新闻网
  
  
  

抗战胜利70周年重走战场:为36公里“抗战血路”

2015-07-06 19:53:47  来源:新华网
  

  全县动员的修路之役

  今天,询问几乎每一个漾濞的九旬老人,都有参与修建滇缅公路的经历;任何一个漾濞本地人,家里几乎都有修过路的亲属。

  “从天生桥到顺濞河,沿线布满窝棚,全是民夫,从老人、妇女到八九岁的娃娃都有,‘妇女扶炮杆,男人打铁锤’。”幸存的修路民夫告诉记者。

  今年87岁的白春荣当时只有9岁,对修路的艰难记忆犹新:“真是太苦了!睡树叶搭的窝棚,早上六七点起,干到晚上八点才收工。壮劳力们挖山砍树,我年纪小,天天用畚箕背土,每次只能计半个工。”

  吃不好、没工钱,修路纯属为抗战出力。89岁的马树华说,民夫每人每天可以有五两米,中午和晚上收工各吃一顿,能果腹就不错了。

  在这样的苦日子里,漾濞人硬是从山坡上扒出了一条路,1938年5月即告贯通,比滇缅公路全线贯通早了3个月。

  路通之后还要不断修建改造。马树华回忆,为了填补道路上的坑洞,自己和小工友两人每天要抬一立方米石头,工头严到用尺量。两人年纪小,常干到太阳下山都完不成。

  尽管修路艰苦,但漾濞人明白它的意义。“都知道是为了打鬼子。路修通了,才能运物资上前线。”马树华等人都说。

  随着公路贯通,汽车来了,物资源源不断运至。白春荣至今还能准确回忆起各种车辆:煤炭车、吉普车、GMC十轮大卡车……

  修路之际,他们还和盟军结下友谊。“美国盟军会给白砂糖吃,我就竖起大拇指说‘顶好’。”白春荣说。他至今还记得盟军教他的英文单词,能顺溜地从“one(1)”数到“ten(10)”。

  牺牲:全县人口损失三分之一

  牺牲,是最平常的事,几乎每一尺公路上都凝结着鲜血。

  86岁的老民夫黄炳祥,能清楚回忆多名工友之死:在推拽几吨重的巨大石碾时,工友何某被卷到碾下,被压裂了头颅;另一个27岁的同乡苏会则被塌方压死……

  没有先进工具和技术,修路事故频发,民夫伤亡率很高。此外,滑坡、劳累、瘟疫,也不断夺去民夫的生命。

  “抗战期间,全县人口下降达到三分之一。”漾濞县党史研究室主任茶映青说。查阅县志发现,1935年全县为2.9万人,至1943年全县仅剩1.9万人,人口损失幅度远远高于全国比例。

  尽管代价巨大,漾濞人仍倾尽全力保护滇缅公路,支持抗战。8年抗战期间,漾濞人拿出了整整两年口粮,人均500多斤。战争还造成数十万难民过境,物价飞涨,漾濞都挺了过来。

  由于位置重要,日机数次试图轰炸。漾濞桥号称“滇缅公路第一桥”,每当日机来袭,漾濞县就放土炮通知民众。驻军会放射烟雾,并准备高炮射击,保护了江桥的安全。(记者 王晓磊 黄豁 李萌)

【责任编辑:黄新锦】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福网视听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