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祠堂尊教化 继世重家风

2015-04-04 13:30:07  来源:人民网
  

祠堂尊教化 继世重家风

祠堂尊教化 继世重家风

  广东南湾村麦氏祠堂。

  本报记者 邓圩摄

祠堂尊教化 继世重家风

  安徽歙县许村大邦伯祠。

  资料图片来源于人民视觉

祠堂尊教化 继世重家风

  安徽绩溪龙川村胡氏宗祠。

  资料图片来源于人民视觉

祠堂尊教化 继世重家风

  明朝正德年间建造的“关王故里”石牌坊。

  本报记者 周亚军摄

祠堂尊教化 继世重家风

  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

  本报记者 钟自炜摄

  广东南湾村麦氏宗祠

  开枝散叶忆南迁

  本报记者 邓圩

  下着雨的午后,在麻石巷穿越光阴,梅雨季节浓烈的潮气裹挟着故人故事从历史深处而来。

  广州城东、珠江之滨,紧邻黄埔古港和我国四大海神庙之一南海神庙的,是南湾古村。

  唐代古运河绕村而过,百年老秋枫、老榕树在村间麻石古道旁郁郁葱葱。村中灰墨色的古巷里,一块牌匾曾经惊动了国内不少专家,老宅横额“初泰麦公祠”,这是李鸿章手迹。说起来这是有一段故事的,牌匾的主人麦子坚是光绪年间御前侍卫,二品大员,曾给慈禧医好了病,后来又在李鸿章手下办洋务,因此有了李中堂亲书牌匾的殊荣。

  南湾的旺族正是麦姓。麦氏宗祠是南湾最古老的祠堂,名“序睦堂”,面积638平方米,初建年代不详,清道光辛卯年重修,为三进石脚青砖马头墙建筑。祠内雕梁画栋,壁画有30多幅,还有不少的屏风、对联等。

  作为中原汉民族南迁开枝散叶之地,岭南好修祠堂,几乎村村有祠堂。建祠堂共祭祖,成为宗族百世得以相联的纽带。就像南湾村中,即便都是麦姓,大宗有大祠堂,各支派还有小祠堂。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古迹除了麦氏宗祠,还有初泰麦公祠、敬祖麦公祠等。

  祠堂肯定是村中最堂皇的建筑,建筑的细节透露出家族实力。踏进麦氏宗祠,引人注目的是客厅天井石阶的7块花岗石,每一块竟然长达6丈。专家说,看这些长石就知道这个族群非富即贵——因为在当时采集和运输这样长度的花岗石没有实力是办不到的。

  麦氏大宗祠门前有石鼓,这也不寻常。这里的老人告诉我,其实这不叫“石鼓”而叫“面子”。石鼓基座上往往雕刻上蜜蜂和猕猴、雀鸟和梅花鹿等图案,寓意“封侯”“爵禄”——封侯、爵禄对汉民族的家族来讲果然“很有面子”。

  哪种家族祠堂门口可树“面子”?一种说法是凡外出做官的族人回乡才可以在祠堂门口立两面石鼓;另一说是凡立石鼓者,族人中必然是出了举人的。

  南湾自然要称“诗书人家”了,至今村人仍引以为傲。“当时读书不用交学费,都是太公给的。所以这里出了好多读书人。”南湾村中老人家说。

  无论走到哪里,祖先的风姿遗训已经深植于南迁汉民族内心,宗祠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南湾村,每天总有几个老人家仍然默默坐在古老祠堂的围墙内,守望着祖先留下来的建筑,看家族辉煌的历史和离奇的掌故在光阴间游移。

  安徽歙县许村古祠群

  忠孝节义继世长

  叶琦 吴晓山

  安徽歙县3785处地表文物中,共有大小祠堂200余座。许村有一个集“忠孝节义”于一体的许氏古祠群。

  位于许村北部的大邦伯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坐西朝东,三进五开间,外加一门楼,面阔18米,进深60米,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

  公元1357年,朱元璋率军经宣州至徽州,因军备粮饷匮乏,难以推进,这时富甲一方的许伯升携兄弟五人,尽卖田产、倾其积蓄资助朱元璋。明朝建国后,许伯升任福建汀州知府。他廉洁奉公,行惠为民,百姓称之为“青天知府”。大邦伯祠是其长子许都福为了纪念许伯升,仿照福建汀州知府衙门而建造,所以又称“官厅”。

  在大邦伯祠同一条古街上有一座尽显“孝”道的“大墓祠”,又名郭悬第。明洪武十九年(1387),许伯升病故于福建汀州住所。其三子许美祖将其灵柩运回徽州,安葬于家乡许村的大墓山,并在墓侧结庐而居,守孝三年,后此支就以“大墓”命名。此古祠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美德。

  经大墓祠不足百步就来到了“观察第”。祠坐北朝南,三进三开间。古祠西侧,有一道边门称为“墙里门”, 看上去毫不起眼,背后却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有一位胡氏女子18岁时便嫁与许家,两年后丈夫不幸病逝,而此时的她已有了身孕,便在家里专心抚养孩子,把孩子培养成进士,最后做了观察使。为了守节,这个女人一辈子都没出过家门。临终时,她只留下两句遗言:第一,不要建牌坊;第二,把家里后院墙拆了,让村民到这口古井取水喝。此井名为福泉井,水质甘甜,冬暖夏凉,水位久干不涸,村民饮用至今。徽州女人的坚忍性格刻在了这座古祠的一砖一瓦上。

  沿着一条悠长青石古道向南走至村口处是“大宅祠”。宋时,西夏入侵,宋战败。这时许村大宅门一富商许克复站出来,愿为朝廷分忧,资助军饷,后宋军胜,宋仁宗为嘉其义举,钦赐许克复为“大宅世家”。

  这些古祠不仅是徽州古建筑的浓缩典范,也是歙县许氏家族的精神瑰宝。正是有了这些“忠孝节义”之举,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整个许氏家族,形成了诗书传家、尊师重教的家风。

  山西常平关帝祖祠

  后人至今说仁勇

  本报记者 周亚军

  车行运城环城高速,窗外油菜花染遍沃野。隐约之间,一尊塑像突然闯入视野,耸立山前,绝伦逸群。这就是全世界最高的关帝像,高达80米,关公左手拈须,右手提刀,甚是威严。看见关帝像,常平也就到了。位于山西运城市西南的常平村,是关公故里。村里有座关帝祖祠,人称“家庙”。

  解州关帝庙文管所副所长傅文元介绍,这座庙宇原是关羽的故宅,关羽从出生到避祸出逃之前一直生活于此。他殁后,当地人及后裔为纪念关羽及他的祖辈三代便在此建造了一座祠堂,故是当今纪念关羽最早的祠堂,同时也是世界上关公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和集散地,距今已1800余年。后来随着历代封建帝王对关羽逐级追封,世人对他更加崇拜和敬仰,庙堂也随之扩建,到了明清形成现今之规模。庙内现存建筑亦多为清代重修。

  常平关帝祖祠南依中条山,北临盐湖,依山傍水,建筑布局“前朝后寝”,庙内的金代砖塔、圣祖殿、娘娘殿在世界所有关帝庙中绝无仅有,堪称“三绝”。

  步入山门,明朝正德年间建造的“关王故里”石牌坊映入眼帘,蟠龙雕柱,铜狮拱卫,清而不寒,简而不陋,距今已有460 余年。走进祖祠,有一座八角七层砖塔,是为祖宅塔。相传,塔下原是一口水井。关羽秉性刚烈,又好抱打不平。关羽斩杀当地恶霸吕熊及其帮凶后,遭官府通缉,并要株连九族,满门抄斩。姓关的人家为免遭毒手,纷纷背井离乡。这也就是关公故里在常平,常平却无关姓的原因。

  关羽父母年迈出逃不便,情急之下双双投井自尽。后人为了祭奠关羽双亲,便在井上修建了砖塔。

  祖祠有一棵百年古桑,人们称之为“五世同堂”桑。据介绍,祖祠内供奉关家五代人,而桑树的根部就有五根碗口粗细的根茎裸露于地面,树干也分为五支,向上生长。

  清明前夕,在距离常平不远的西古村,关羽第六十九世孙关丰师备好了香表、水果、花馍等祭品,更不忘叮嘱锣鼓队提早操练热身。“每年清明,关氏后裔都要去安邑、常平、西古三个地方,分别祭祀始祖关龙逄、圣祖关羽、先祖关郎,祭祀祖先不是因为他是什么神人,主要是为了传承忠义仁勇的精神,传承‘读好书、说好话、做好人、行好事’的家训。”

  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

  聚族于斯被恩荣

  本报记者 钟自炜

  走近福建上杭稔田乡官田村河谷盆地,只见四面环山叠翠,黄潭河蜿蜒而过,占地5600平方米的“客家第一祠”李氏大宗祠即坐落于此。

  “李氏大宗祠始建于1836年,由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所建。”李氏大宗祠管委会主任李长增介绍,李火德来自陇西望族,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八代裔孙。到李火德的父亲李珠这一代时,时值客家先民大举南迁,李珠举家从江西石城迁居宁化石壁。后来李火德沿着宽阔的汀江来到上杭丰朗,开始了他的独立人生。

  “得聚族于斯,始分祭于坟茔,继合食于庙宇,即尊祖、敬宗、修族一举而三善矣。”祠谱上的这段记载,说的正是宗祠的三大主要功能。整个祠堂有104间客房、26间客厅、3栋大厅,分封各地宗支脉系房号,祭祖时提供给远地裔孙食宿。

  步入李氏大宗祠,一座古典式庙堂映入眼帘。正中大门用灰青条石和石板砌成,形如牌坊,一块长方形石板上刻着“恩荣”二字,是清道光皇帝念火德公为人敦厚善良,家族兴旺,德善之行有口皆碑而特加恩赐的。大门口正中地面上还有一幅用小鹅卵石砌成的八卦图,任何人从八卦图起步,进入大门,必定是左脚先入门槛,令人称奇。

  除了正大门,祠堂还有四座孔门,三方两圆的大门一字排开,有疏通人流的功用,也寓意着广纳五洲子孙的含义。祠堂坐落在千亩平川的田园中间,与周边稻田一起,形同一张大网上的“蜘蛛”,故该祠堂被称为“蜘蛛结网”型,寓意着四通八达、联结天下。

  迈入正大门,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厅墙壁上“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相传是南宋宰相文天祥的遗墨,以此作为李氏家训,意在教育子孙后代,不管为官为民都要廉洁奉公、忠孝仁爱。

  中厅的屏风上,刻有明代上杭儒学教谕季远撰写的《李氏火德翁传》,这是一篇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正厅中央墙上安有神牌,神牌前安放了火德公石像,上空悬挂着“惇叙堂”三个大字。祠内11对大圆石柱柱柱有联。

  “宗祠建筑和客家农舍为一炉,集土坯墙与青砖墙为一体。”李长增表示,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李氏大宗祠,既有鲜明的南方民居特色,又充分体现了客家宗法制度的建筑艺术。

  本版制图:蔡华伟

【责任编辑:伊宁倩】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福网视听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