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探究人文历史 再扬丝路风帆

长乐启动“红领巾走家乡·红色文化伴成长”研学

2019-11-03 08:26:26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许含宇 李淑娟 池远
  

长乐启动“红领巾走家乡·红色文化伴成长”研学

  小记者参观郑和史迹陈列馆。

  福州日报记者 许含宇 李淑娟/文 池远/摄

  为不断巩固和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教育,近日共青团长乐区委启动“红领巾走家乡·红色文化伴成长”计划,联合福州日报、长乐区教育局组织开展长乐区少先队“红领巾红色研学”系列活动。

  昨日,来自长乐师范附小的30名福州日报小记者,前往郑和史迹陈列馆、琴江满族村、长乐区海丝馆、郑和广场,了解家乡历史发展变迁、郑和七下西洋与长乐的渊源,以及当地海丝文化,孩子们踊跃参与、积极互动,让研学活动高潮迭起。

  探索郑和故事

  再现光辉历程

  “明朝初年,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线最远的航海纪录是谁创造的呢?”来到郑和史迹陈列馆,研学导师首先向小记者们问道。“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个问题还真难不倒小记者。“对啦。这一纪录还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向巅峰。长乐就是郑和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研学导师介绍说。

  郑和史迹陈列馆位于长乐区塔山,馆内展品有文物、图表、模型等近130件,再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光辉历程,反映了长乐的历史。“长乐别名吴航,从名字上就与航海有不解之缘。”研学导师告诉小记者,长乐的圣寿宝塔、天妃灵应之记碑、登文道码头这三处海上丝路史迹见证了郑和七下西洋发生的故事。

  “郑和七下西洋,以长乐太平港为舟师驻泊基地,招募水手、修造船舶、补给粮草,到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创了经南海、印度洋,由中国直通西亚和非洲的远航壮举,铺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研学导师说,郑和下西洋体现出的勇于开拓和“赍币往赉之”的商贸精神,正逐渐融入长乐,让越来越多的长乐人走向世界。

  聆听琴江历史

  品味村落风韵

  “你们知道这个村落的由来及建筑布局吗?”刚走进琴江满族村,研学导师就向小记者们抛出问题。

  “琴江满族村有300多年历史,是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清朝时,水师旗兵在这里安营建寨。这里的每条街、每栋房长得都差不多,特殊的结构布局非常适合巷战,也容易让人迷路。你们看,整个村庄的街巷形成了‘回’字形,这样做是因为这里曾经是军事要地!”研学导师说,琴江村由300年前的水师军营演变而来,是一座完全按作战需要建设的村落。听完研学导师的介绍,大家埋头记录。通过听讲解和观看专题片《琴江》,小记者们对先人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如果说特殊的建筑布局是先人智慧的结晶,那么历史名人就是长乐发展的名片。小记者们对家乡的自豪感陡然而生。“这些人为我们争得了荣誉,我们要以他们为豪,更要以他们为榜样。”小记者们异口同声地说。

  了解海丝渊源

  传承海丝文化

  位于闽江口南岸的长乐海丝馆,是一座仿明代风格建筑。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小记者们参观了海丝展播区、游客服务区。一面近15平方米的LED大屏播放着海丝专题片《航》,大家集体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罗盘、水密隔舱、牵星板、测深锤、风帆、航海图等装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收获很大,以后有时间还要来看看!”小记者们表示,通过研学体验,了解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渊源,将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海丝文化的责任。

  据了解,下阶段,长乐区将在长乐师范附小设立“红领巾小记者站”的基础上,拟在城区条件成熟的小学挂牌成立3个“红领巾小记者站”,通过参观访问、主题学习、志愿服务和劳动实践等研学形式,带领“红领巾小记者”参与具有少先队特色的红色研学活动,并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推动中小学生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责任编辑:陈颖】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