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老八所”,承载春天的期待
福州八中老师助力学生的优秀与成长,为学生设计更好的世界。
陈炜:完中建制利于精神学术传承
完全中学的建制,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利于学校文化传承。不仅是学生的传承,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更是一种精神和学术的传承。“老八所”初中(校)部的复办,一定要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同时对区域初中教学能真正起到促进和带动作用。
在上个世纪,福州的“老八所”具有地域特征,“一家三代人都在同一所中学读书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民众的眼中,“老八所”是精英教育的代表。“办学有追求,细节和办学内容都是经过深思熟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八所”几乎是完全中学,办学规模一般维持在36个班,“一个年级学生数维持在300个左右,教师团队一般在20多人。运作管理和教学研究做得比较透彻,可以说小而完美”。
完全中学的建制,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利于学校文化传承。“经过初中三年的熏陶,一般都能留下一半左右的子弟兵,学校的价值观和精神容易被传承下来。”
不仅是学生的传承,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更是一种精神和学术的传承。“当年进‘老八所’的都是优秀师范毕业生。这些人进到学校后都要经历初高中6年教学大循环,教学水平得到认可后才能教高中。而且教师岗位可以调整,根据水平能力好差强弱能上能下。因此教师有压力。”
这样的压力从新教师入校就已经形成。“当年的师徒合同是实打实的,每一堂新教师的新课师傅都得听,每一份教案都得把关。”
在那个年代,福建教育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规范其实大都源自“老八所”,“老八所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辐射作用,而且各自形成了教学特色,并为课程教学提供成体系的理论支撑”。
初高中分离,对“老八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源的不确定性,“以前大家的初中都是精英初中,学生的选择性更强”。
在初高中分设10多年后,就陆续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建议一级达标校复办初中,理由是初高中分设不利于初高中教育的衔接。
2013年,随着高中部外迁到三江口新校区,福州八中复办初中。这种合体和当年的完中不可简单等同。但是也是一种衔接的现实尝试。所以,针对分校区的实际情况,福州八中提出:在初中阶段强调“让成长看得见”,注重核心素养的养成;在高中阶段提出“让优秀看得见”,做“扬长”的教育,让孩子有自信,“优秀是照亮成长之路的一盏灯”,“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有好的发展,不同的发展,充分的发展”。
学校开设了初高中衔接课程,主要涉及阅读,提高听书读写特别是精读能力。还有以任务项目为导向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联结伙伴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全省率先启动的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的改革。
“老八所”初中(校)部的复办,一定要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同时对区域初中教学能真正起到促进和带动作用。“有学上、有书读早已不能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好学、读好书才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向往和追求。”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位,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老八所”肩负的希望和应尽的重任。
陈炜 福州八中校长。福建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福建学习学会副会长。
(记者 林耀 张颖/文 周明太/图)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