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重建“桃花源”:80后北大学子回福建土楼办书院

2016-12-23 18:02:31  来源:福建日报
  

重建“桃花源”:80后北大学子回福建土楼办书院

  当“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逐渐成为青年人群体中僵持不下的两种声音时,“80后”林炉生已经完成了北上求学—留京工作—离京返乡—公益创业—再度北上深造—扎根乡土的历程。离开北京,回到福建,投身乡村建设,他称之为“离开北上广,重建桃花源”。

  土楼

  一直到9岁以前,林炉生都住在福建乡村的土楼里。

  这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都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能容纳上百、甚至上千名家族成员聚族而居,是东方血缘伦理的见证和象征。土楼形似堡垒,也的确具备防御土匪、野兽的功能,民间盛传冷战时美国人曾通过卫星照片发现这些“不明建筑”,误以为是核弹发射井而紧张万分。

  林炉生住过的“陶淑楼”,是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内龙村最大的一座环形土楼。在他的印象中,土楼冬暖夏凉,三十多户人家住在一起,人情味十足;楼前有个大池塘,一到夏天,孩子们就成群结队跳进水里洗澡。

  村里老人说,“陶淑”是“逃宿”的谐音,因为南宋末代皇帝曾避难于此。传说虽不可考,但陶淑楼无疑已经上了年纪:据文献记载,陶淑楼最近的一次大修是在1924年,此后仅有住户各自零零散散的小修;多年的风吹雨淋使得屋顶和墙体受损严重,梁柱因蛀虫而坍塌,连成一片的土质结构开始接二连三地倒下。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条件的人家陆续搬离陶淑楼,炉生家也早已住上新盖的楼房。自宋元以来在闽南、闽西山区传承了数百年的土楼,现在因为人们不再有集体防卫的需求、从大家族转向小家庭的居住模式的改变等原因,命运受到现代化进程的挑战。昔日热闹的“陶淑楼大社区”,如今只剩一半住户,许多是老人,他们年事已高、经济能力有限,面对漏雨的屋顶和破败的墙垣也只有无奈。而内龙村的另一座方形土楼已经塌了一半,村民在原处盖起新房,土楼就成了半新半旧的奇怪组合。

  2008年,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时名声大噪;然而综合考虑位置、规模、代表性等因素后入选“世遗”并受到保护的土楼仅46座,在福建地区的3000余座中只是很小的部分。“一部分土楼得到了商业开发,但还有许多土楼和陶淑楼类似,缺乏修缮保护资金,面临破败和坍塌的风险。”林炉生说。

【责任编辑:钟培培】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