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岩:红色品牌更亮 小康道路更宽
走好红色传承路
出长汀往东南100公里,便来到上杭县古田镇。
逶迤苍茫的社下山,白墙青瓦的廖氏宗祠庄重古朴,“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红字鲜艳夺目,无声宣告着此地在历史长河中的不凡分量。
1929年12月28日,古田会议在此召开,为全党全军建设指明了方向。2016年9月12日,旧址迎来一批年轻的客人。“青年新闻人重走长征路”活动在此举行,百余位福建高校学生用青春的视角探寻红军长征路。
这是近年来龙岩弘扬红色传统、挖掘红色文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前往古田会址接受红色教育的人数呈井喷式上升,仅去年就达358万人次。不止龙岩,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已成为福建省的工作重点。2016年6月,《福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实施方案》印发,提出建设一批国家级红色文化基地,创作一批优秀红色文化精品,推出一批新型红色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福建红色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位于龙岩南山的中复村,被誉为“红军长征第一村”,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在此吹响了长征的第一声号角。如今,这里的红色旅游方兴未艾,2015年中复村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
“去年,我们经营的农家乐营业额近200万元。”年近50岁的村民钟开发曾经在外开过车、打过工,现在与亲戚合开了农家乐,“守着自己的房子,如今也能过上好日子。”
漫步南山镇红军桥,当年的红军标语“救国不分男女老幼”等依旧清晰,而桥那头的红军街,现在摇身一变,成为“淘宝街”。2015年起,南山镇政府对入驻电商业主实行免店租、免费培训、免费安装网络等扶持政策。“我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商标,山茶油、红糖姜等特产在网上卖得很红火。”在此创业的蔡火妹一脸满足。她告诉记者,当地的红色资源就是她致富的法宝。
“红色品牌已经树立起来了!家乡有这样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是我们创业路上不竭的精神动力。”蔡火妹说。
念好老区致富经
“我骄傲,我是烈士的后代。”走进上杭才溪镇发坑村一户农家,36岁的林海鑫将凳子搬到了院子里,对记者说。
红色基因和精神追求,成为引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如今,上杭积极探索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乘家乡不断发展之“东风”,林海鑫从厦门集美体校毕业后,选择了建筑行业,生意越做越好。
古田镇新生村村民刘志柱,今年74岁,家里四口人残疾,生活十分贫困。今年,一种槐猪“托养”模式,让刘志柱一家看到了脱贫希望。“托养”模式是由养殖场免费提供猪苗,贫困户认养30头,农户只需负责种植青饲料提供给养殖场做伴料喂养,挂钩帮扶干部还为贫困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
“利用自家的一亩地,我在家门口就能种植。”刘志柱算了一笔账,养殖场将销售盈利部分按30斤出栏槐猪肉价的数额,返利给贫困户,预计每托养1头槐猪可增收400元,全年增收1万元左右。
为刘志柱带来希望的“托养”模式,折射的是上杭县解放思想、创新扶贫模式的不懈努力。这些年,上杭县通过生产技术扶持、就学资助、医疗援助、就业技能培训等,因户施策,找准帮扶措施,让贫困户收入有保障,脱贫有盼头。全县贫困人口已从“十二五”期间的6745户26766人,减少到2015年底3163户11795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