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沅陵龙船
屈原获罪于楚顷襄王,第二次遭受流放。经这次贬官放逐的打击,屈原万念俱灰,对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怀疑。他弄不明白,为什么忠臣会被国君抛弃,小人却得到赏识重用。在流放途中,他不停地问天问地问宇宙,心中充满矛盾与牢骚,他把种种问题和牢骚,诉诸笔端,这就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天问》和《离骚》。
理想得不到实现,才能得不到赏识,屈原心情苦闷,郁郁寡欢,愁肠百结,到了沅水之滨时,他早已是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路人见他这副模样,都远远躲避,生怕给自己带来晦气。
一天,江边一个渔人,对他表现出关心的询问,问他为什么事想不开,弄成这种人不象人,鬼不似鬼的模样。屈原于是告诉他,自己之所以牢骚满腹,愁肠百结,就是因为这世界上人人都昏溃不明,只他一人独自清白,人人都沉醉不醒,只他一人知道危险正在逼近。渔人说:“难道这就是使你憔悴如此的原因?难道你就没听说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道理?既然世人都昏浊,你为什么不漏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你为什么不铺其糟而其离?”
屈原还想解释什么,但是渔人已不愿再听,唱着渔歌,划着小船渐渐远去了,只留下屈原一人孤伶伶地站在江岸发怔。
屈原自被放逐出来,已经很久没有人和他说话了,他也一直把自己禁锢在清高的境界中,今天渔人的话,他虽然一时还没有全部领悟过来,但也多少使他一向清高自赏的灵魂受到一下重重的撞击。
不久,他溯沅水而上,在经历瓮子洞、清浪、九矾诸多险滩后,他从那些劈波斩浪、勇斗岩礁的船夫们身上,感受到了与艰苦环境抗争的乐趣,于是,他这一时期的诗风,开始逐渐变化,笔端流露的不再是那些令人断肠的词语,而是一种飞扬着无限激情的诗句。
沅陵的民风民俗,让他感受到另外一种精神境界。特别是沅陵一年一度的端阳龙舟大赛,更是让他从中吸取一种奋发向上,昂扬激越的勇气和力量。这次放逐,他在沅陵及古时属沅陵管辖的今辰溪、溆浦一带生活了三年,对沅陵一带的巫傩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搜集、研究和整理,为后人留下了反映古沅湘文化现象的《九歌》。
屈原转变人生态度,振奋精神,与沅陵龙船关系密切相联。他从沅陵龙船的激烈竞争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辉煌与力量的完美,请看他在《湘君》中的诗句:“驾飞龙兮北征,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鲷,蒸桡兮兰旌。”这是他将离开沅陵往北方去时的心表表露。对这句诗,郭沫若翻译得十分精彩:“驾着龙舟我们往北飞,在洞庭湖中好打来回。我已插上槟榔、拴上蕙,鲜花装上桡片,兰花插旗徽。”遗憾的是,他此次北行,刚到岳阳,就传来楚国灭亡的消息,悲痛之下,于是怀沙投汩罗江以殉国。
真实
对沅陵一带的龙舟,屈原还有过许多精彩的描写。例如他在《湘君》一诗中对龙舟的赞美和自己的祝愿:“美要渺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他认为,龙船之所以很美,就是它本型修长,又在汹涌的沅河上奋进。他真希望自己也能驾驶一艘用桂木做成的龙舟,和大家一起急流奋进。但是他更希望汹涌的沅湘之水能够少些波浪,安稳流淌,其含意是希望楚王多施惠政,以求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在《东君》一诗中,他更是写出龙船竞渡时的恢宏场面与气势:“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意思就是说驾在那飞驰的龙船上,就像坐在轰轰的雷声之中,船上的旗子象云一样,又多又厚,舞动开来,好似一条蜿蜒行进的巨龙。这种气势和场面,正是今天沅陵龙船赛的写照。换句话说,沅陵今天的龙船赛,完整地保留着二千多年前的旧楚遗风,是一副古老风俗画卷的动感体现。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