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关切
——学习习主席G20杭州峰会重要讲话精神
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清晰地感受到世界与我们生活的紧密关联——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日趋加剧,世界政治格局中主体国家的主权观念空前强化。置身于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我们更新思维观念,尤其是要在基于对人类命运深刻思考的前提下,形成一种健康的未来发展意识,而这不论对中国还是世界而言都尤为紧迫。在刚刚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上,借这一擘画全球治理蓝图的契机,习近平主席提出倡议:“我们应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人们深入交流,增进彼此理解,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首次向世界传递了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中国判断:“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他更是明确向世界各国呼吁:“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针对不同场合、着重不同阐述角度的这些讲话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论述体系,一方面表现了当代中国领导人的世界情怀,同时也清晰地向世界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人类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世界各国只有通过进一步推进不同文化形态间的交流互鉴,人类才有光明的未来。
一、人类的普遍交往与“命运共同体”
人类的文明发展是有目的性关切的。对人类发展现实与未来的美好期盼,是思想家们的重要思想表达。从世界的视角看,随着人类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世界整体发展意识也越来越清晰自觉。学术界通常以1492年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作为经济全球化开始的标志,因为此前的人类文明发展基本上是在离散时空环境下进行的,各大文明之间并无普遍交往。随着新大陆的发现,世界各民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人种、物种乃至文化的广泛交流,极大改变了世界的发展图景。
基于对资本全球扩张的历史判断,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指出资本主义“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这就是说,资本的全球扩张,客观上将世界各个民族都拖入到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之中。紧接着马克思恩格斯预言,与经济全球化所开启的“世界历史”相伴随的将是一种“世界的文学”。而这种“世界的文学”指称的就是因人类现代性历史实践所带来的世界历史多元一体的文化景观。对于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图景,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共同体”或“联合体”等相关概念做了表达,意指一种扬弃了阶级对立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
当前,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不同文明形态间的交往日益紧密的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主席对未来人类文明将走向“命运共同体”的判断,既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文明交往理论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同时又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众所周知,现时代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特别是随着资本的全球扩张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如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及其所造成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而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有赖于全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
面对这一时代情势,我们急切呼唤和培育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共同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体现了对中国与世界互动发展特征的清晰认识和把握。和平与发展——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变的价值诉求,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做出了多角度的阐释,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判断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的感言,从“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号召,到“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的期盼,从“共筑亚太梦想”的呼吁到“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方案的提出……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核心价值诉求——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努力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总之,面对日益增加的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的相互合作变得至关重要,亟须奏响和谐共生的时代乐章。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