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仓山百年古厝变身村史博物馆 春节后将免费开放

2021-02-08 09:58:30  来源:海峡都市报
  

仓山百年古厝变身村史博物馆 春节后将免费开放

  年后,郭宅博物馆将免费开放

仓山百年古厝变身村史博物馆 春节后将免费开放

 竹编公鸡惟妙惟肖

  经过一年多的修缮,在福州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一座百年古厝改建的村史博物馆——郭宅博物馆,预计春节后开放,它将全方位展现郭宅村的历史风貌,讲述郭宅的千年变迁,让更多人了解人文仓山。

  近年,仓山区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保护活用古厝、守住文化“根脉”、留住乡愁记忆上下足了功夫。截至目前,仓山区已建成22座村博物馆,既留住了乡愁,展示了文化自信,也激发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活力。

  活化古厝 再现千年变迁

  这栋红砖古厝位于郭宅村的七星桥畔,它有个雅致的名字,叫做“心远庐”,取名源自于陶渊明的诗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古厝建于1920年,占地825平方米,大门呈葫芦状,是按主人郭钦荣在马来西亚居住的房子复制的。

  博物馆馆名由华商领袖、“亚洲糖王”郭鹤年题写,静谧的庭院里伫立的1块石碑和8根石柱,是古厝的镇馆之宝。8根戏台石柱来自圣王宫,相传是明末清初的工艺,石柱上留着楹联,每根石柱的柱头上,分别刻着八仙坐姿石像。石碑上的大半文字已模糊,从现存的碑文中,大致可以推断这是清代中期官方的交税规章。据文史专家考证,在清代,来自闽南、闽西一带的商人走水路运货,从大樟溪到乌龙江,再到白湖渡的七星桥上岸。

  古厝有两层,一楼主要展示郭氏名人,包括郭氏始祖、唐朝名将郭子仪,黄花岗烈士郭大旺、郭天才和郭钿官,抗日英雄郭奇珊,“五四运动先驱”郭梦良,华裔侨领郭鹤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等,一张张照片浓缩记忆,一件件物品讲述历史,再现郭宅村的“前世今生”。

  留住乡愁 赋能乡村振兴

  春节在即,“心远庐”修缮后“变身”郭宅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了村里的大事。不少郭家后裔打算回村参观,重拾美好旧时光。一位老郭宅人说,有了村史博物馆,可以引导下一代去发现、讲述自己村庄的历史,让绵延千年的乡愁记忆代代相传。

  以文脉为根,留住乡愁,促进乡村振兴,是郭宅人的初心。乘着乡村振兴的强劲东风,这座千年古村正破茧成蝶,美丽蜕变。仓山区主要领导表示,丰富的乡土资源,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是珍贵的历史见证,仓山区将村博物馆建设与文物及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相结合,在盘活文化遗产的同时,为古建筑注入新的生命,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理念,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竹编展示 传承千年记忆

  在郭宅博物馆二楼,主要介绍郭宅村的30多处文物和历史建筑、郭宅人兴学育才的故事、郭宅非遗竹编工艺的发展史、郭宅家风家训和传统文化。最引人瞩目的是,花瓶架、饭罩、热水瓶竹壳、谷筐、菜篮、礼担等精美竹器琳琅满目,其中,一套保存50多年的茶具,茶盘、茶杯都用竹篾缠绕,竹篾薄如蝉翼、细如发丝,和茶具严丝合缝,不走样,也不会扯断。

  “竹编距离现代生活越来越遥远,能在城市的一个角落,欣赏到如此精美的竹编技艺,是子孙的福气!”盖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竹器是郭宅特有的地域文化,从北宋开始,郭宅世代都有竹工艺人,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郭宅不产竹子,但闽江上游的毛竹可通过水运,通过白湖河运到村里,郭宅先辈就用竹子编织日用品,并代代相传。

  上世纪50年代,郭宅白湖渡码头商船往来,家家户户的竹编工艺品被装上船只,销往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赢得“八闽竹编第一乡”的美称。当时,修建鹰厦铁路,福建段工地用的扁担、土石筐、畚箕等,几乎都来自郭宅村。到上世纪80年代,竹器才逐渐被塑料产品替代。随着南台岛城市化进程,2018年,郭宅村面临举村搬迁,为了留住乡愁,2019年起,盖山镇开始筹建郭宅博物馆,村民纷纷捐出自己珍藏的家用竹编。现在在郭宅,还有一些老艺人在做竹编,镇里与郭宅中心小学建立教学基地,希望将竹编文化传承下去。(记者 陈燕燕/文 毛朝青/图)

【责任编辑:李琳珊】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