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文献名邦”的由来,和仓山这座宗祠有关系
▲图片来源:郑氏族谱
很多人都知道,福建莆田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称。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美誉的背后,与仓山一座宗祠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渊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仓山高湖村南湖郑氏宗祠,去探寻那扇虚掩的大门、古旧的匾额后,那段书香绵延千年的家族往事。
▲图片来源:福州林则徐纪念馆
南湖三先生,开莆来学
西晋末年,北方连年混战,中原人纷纷避难南移,史称“衣冠南移”、“八姓入闽”。其中清远望族郑昭率师入闽,先后任福安、泉州、晋安太守。后来郑昭游历莆田时,爱南湖山水之胜,于是迁葬其祖于此,这便是南湖郑氏的由来。
四百年多后,郑昭的后裔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在南湖山创建闽地第一所学堂“湖山书院”,开课讲学以训子弟,开莆田教育先河,于是莆田文风渐盛,书院林立。历唐而宋,终于换来了“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人文荟萃局面。
由于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开莆田文献名邦先河,唐贞元年间,唐皇帝赐金敕建“开莆来学”木坊,世人尊他们为“南湖三先生”。
不忘祖地,南湖为望
开莆郑氏传至十二世郑源深,迁至福州仓山高湖村定居,为不忘祖地,世代以“南湖”为望,将所建祠堂命名为“南湖郑氏宗祠”。
仓山高湖村南湖郑氏祠堂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郑氏子孙吏部验封司郑善夫捐资倡建。清道光十七年重修,至今保留完好。祠堂坐北朝南,三堂均系木结构,由门楼、前厅、后堂、厢房、天井组成。祠门呈牌楼式,单檐硬山顶,斗拱层层出挑,较完整地保留了明代福州地区的建筑风貌。
▲图片来源:上海郑桓公文化研究基金会
祠堂中厅堂供奉着入莆始祖“南湖三先生”神位,二进厅堂悬挂着一方著名书法家沈觐寿手书的“祠堂”匾额,门口有一对抱鼓石,精雕莲花座饰。整个祠堂充满着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不禁回想起那段峥嵘岁月。
▲图片来源:福州林则徐纪念馆
人才辈出,“高湖女婿”林则徐
移居仓山高湖的郑氏子孙们继承了书香世家传统,代有人才,衣冠科第之盛甲于乡郡,有“祖孙七联科甲”、“父子四登贤书”等美谈,涌现出郑璠、郑善夫、郑大谟等名人。
其中郑大谟,曾任河南泌阳知县,也是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岳父。高湖人将林则徐称为“高湖女婿”,遇到困难常会寻求林则徐的帮助,他也以诚相待。
有一年,高湖郑氏族人因祠堂祭田之事发生纠纷,请林则徐从中调解。林则徐亲自出面将被人霸占的田产索回或赎回,为防止日后再落到个别人手中,他还把祭田的由来、田亩的数量方位、收赎的过程都记录下来,镌刻成碑,名为《南湖郑氏祭田记》,立于南湖郑氏宗祠中。
▲《南湖郑氏祭田记》 图片来源:福州林则徐纪念馆
时光流转,岁月如梭。无论是“南湖三先生”开莆来学的至伟功绩,还是郑氏子孙们的辉煌事迹,都在时间的冲刷下成为了过往,但郑氏一族的精神却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历久弥新。
虽然我们无法目睹郑氏先辈们曾经的风华,但我们可以在这郑氏宗祠一砖一瓦中,感受到书香氏族传承千年的文脉,倾听那段筚路蓝缕的往事。(来源:仓山旅游)
- 仓山法院强化黑恶线索摸排(2020-12-15 08:39:00)
- 台江区“古厝小讲解员”十强评出!(2020-12-14 16:03:31)
- 相约到内九彩巷,品读不同于百年情书的方版《与妻书》(2020-12-14 15:05:11)
- 夜生活走起!仓山区夜色经济示范街区揭牌,快来转转!(2020-12-13 11:16:36)
- 仓山区全力打造七个夜色经济体验示范区(2020-12-12 16:01:36)
- 永泰检察院加强古厝和生态保护(2020-12-12 08:01:27)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