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松溪:小额信贷“贷”来幸福新生活
着力破解贫困群众“贷款难”“发展难”问题,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大力发展扶贫小额信贷,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感谢党的金融扶贫政策,让我们一家摆脱了贫困。”17日,在松溪县旧县乡东厝村,村民蔡朝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蔡朝清今年70多岁,老父95岁高龄,曾经家中唯有儿子一人劳动,生活困难。2016年,在县扶贫开发协会和驻村扶贫干部的对接帮扶下,旧县乡“稻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额贷款,把他家的闲置土地流转过来养鱼,还安排他到田里打工,让他每年增收一万多元的务工工资和2000元的土地流转收益、3000元金融扶贫小额贷款分红,顺利实现稳定脱贫。
抓稻花鱼。李典利 摄
近年来,松溪县扶贫开发协会积极落实落细小额信贷金融扶贫政策,对符合条件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应贷尽贷”,把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精准、快速、源源不断地送入各地扶贫的“毛细血管”中。截至2019年12月,全县累计贷款3331万元,扶持贫困户719户,实现“贷”动增收、“贷”出致富路的显著成效。
拿稳脱贫 “金饭碗”
因为木耳,年过花甲的渭田镇木坵村村民冯加春生活有了盼头,拿稳了脱贫“金饭碗”。
2012年,冯加春患胃癌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他的遭遇引起了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干部的高度重视,冯加春病情稳定后,帮扶干部郑凤庭、村支书钟垂兴多次登门拜访,给他和家人讲解小额信贷政策。2017年8月,冯加春终于下了决心,贷款5万元,利用自家1亩半土地,地栽1.5万筒黑木耳增收。
接下来两年,冯加春每年春、秋两季每季采摘木耳800多斤,年收益达4万余元。今年,他决定扩大生产规模。“目前培育菌袋18600筒,我肯定能够还清贷款。”18日,在自家的养菌棚里,他给记者算了笔账,由于现在是三伏天,菌袋暂时放在棚里“养着”,等菌芽像一朵朵小白花布满菌袋,他和家人就把菌袋竖立在露天地面上。“一袋菌袋成本包含人工费在内约2元,净利润也在2元左右。一亩地上可以放置1万多个菌袋。”冯加春说,到了收获时节,他把木耳卖给浙江的采购商,每斤价格30多元,预计今秋采摘900多斤木耳,可以赚3万多元,加上春季销售木耳的收益,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精准是金融扶贫的关键。”松溪县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魏重青介绍,松溪县在推进金融扶贫工作中提出了以“户贷户用”小额信贷促进产业发展的思路,坚持将扶贫小额信贷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鼓励支持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条件的贫困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独立开展生产经营实现增收脱贫。
魏重青表示,建档立卡户个人申请扶贫小额信贷,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担保,只需提供个人信用记录及具体的发展项目,由贫困户挂钩帮扶责任人、挂村干部严格审核把关,并在预算单和贷款推荐表上签字并逐级上报审核。小额信贷手续简便快捷,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众“怕借款”“等救济”“无产业”的难题。
合伙经营“贷”出一片新天地
初秋时节,在祖墩乡山源村的村口,成片的百日草迎来了盛花期。一个矮小的身影穿梭在花丛间,笑呵呵地看着各种颜色的花朵竞相展露着迷人的身姿。“今年种下的百日草长势喜人,这里作为‘花香祖墩、花果山源’景区的招牌景点,将在国庆前开业,到时候一定会迎来大批游客。”18日下午,景区项目负责人谢荣亮信心满满地说。
谢荣亮今年47岁,由于妻子没有劳动力,子女仍在上学,一家五口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一人身上。2017年,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地处山区的山源村山林广阔,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发展养殖产业。通过村干部的宣传,他了解到,“贫困户可申报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发展特色产业”的扶贫政策。2018年初,谢荣亮听取了村干部建议,上报养鹅扶贫项目,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他用这笔钱购买了850只白鹅苗,带动六户贫困户合伙养鹅,当年白鹅销售额达41000元,拿到分红的谢荣亮一家也顺利脱贫。
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我在外打拼多年,本来有意带叔叔出去发展。想不到回来后,感触最深的是这里山山水水风景秀美,而且叔叔脱了贫,我有了和他一起创业的想法。”谢荣亮的侄子谢华春说,2019年下半年,他从浙江衢州回到家乡,决定利用手头的资金在山源村发展农旅融合项目。当年10月,谢华春注册成立松溪县亮亮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由谢荣亮担任公司法人。公司计划流转土地和山林1300余亩,目前已流转土地800余亩,用于开发百余亩向日葵和四季花田、蔬菜采摘园、有机水稻种植、乡村民宿及农家乐、户外拓展、研学基地等项目。同时,谢荣亮也顺势扩大家禽养殖规模,建起了山林养鸡场,带动村民增收。“多亏了小额信贷政策支持,为我开了个好头,实现了脱贫。现在我和侄子一起做事,把力量汇入到建设美好家乡的共同事业中。”
“让贫困户在参与中学有标杆、干有标准,学习技术、学会经营。”魏重青说,扶贫小额信贷鼓励贫困户与贫困户,或与一般农户、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等开展合股种养、代种代养、租赁、托管、订单生产等合伙生产经营,通过互帮互助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
“户贷社管”村民共奔致富路
山峦叠翠,静水深流。在松溪县旧县乡东厝村西坑底的山谷里,路口略显狭窄,淙淙山泉清澈见底。往里走,山谷逐渐宽敞,一片片稻田映入眼帘,鱼沟或呈“十”字、或呈“井”字有序排列。“稻花香鱼儿肥。”19日上午,松溪县稻花鱼专业养殖合作理事长刘尚西指着稻田旁的鱼塘对记者说,2013年,合作社将村里200多亩荒废的山垄田整改成稻田,开挖鱼沟、鱼塘,种上优质水稻,引进瓯江彩鲤等稻花鱼品种,每亩投放300尾,依托“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走品牌化经营的路子。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达一千余亩,其中,东厝村李香华、邵邦良、陈天进、丁明奴、蔡富康、蔡朝清等六户贫困户以一百余亩土地和每户五万元扶贫小额贷款资金的方式入股合作社。
“到了金秋,水稻稻浪翻滚,鱼儿噼里啪啦在渔网里扑腾,那时候才好看哩。”刘尚西说,稻花鱼田亩产稻花鱼50斤,稻米超千斤。生态种养的“稻花鱼”牌稻米和鲤鱼深受线上线下市场欢迎,一斤稻米能卖到8元,稻花鱼每斤价格达30元,合作社年销售额在一千万元以上。入股的贫困户只需插秧、投放鱼苗、整理稻田,随后就坐等丰收,合作社负责收购销售鱼、米等农产品。“每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的土地平均有4亩以上,每年土地流转的‘红利’增收2000元,合作社还免费培训稻田养鱼技术,并吸纳入社经营,每户年增收6000-15000元,年终另外发放扶贫小额贷款的3000元分红,每年户均增收两万元以上不成问题。”谈起自己的增收,脱贫户蔡富康在一旁竖起了大拇指,“一份土地带给我‘三份’收入,如今吃穿不愁,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长期以来,松溪大力鼓励本县能够带动贫困户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热心参与扶贫工作,采用“户贷社管”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加快脱贫步伐,贷款贫困户以积极参与生产、学习技术提高生产技能、土地流转等方式与合作社紧密利益联结,使得合作社带动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让脱贫户“钱袋子”鼓起来
“基本生活保障了,脱贫户‘钱袋子’更要鼓起来,扶贫才能实现真脱贫。”魏重青表示,三年多来,松溪县扶贫开发协会认真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 全县扶贫小额信贷严格执行“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的政策,严格按季度贴息,做到应贴尽贴,扶持贫困家庭发展农业生产,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产业发展缺少资金的问题。
为保障户贷户用的顺利发放和精准使用,松溪县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新机制,设立县、乡、村三级金融扶贫帮扶机制。“强化扶贫小额信贷过程管控,优化流程,减少申报材料,缩短办贷时间,提高放贷速度,让贫困农户敢贷愿贷。”魏重青说。
立足于完善风险保障机制,松溪县严把风险补偿关,建立风险补偿金制度,实行专户管理,按照扶贫小额信贷金额的比例配置风险补偿金1604.67万元,做到专款专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根据贷款投放项目技术需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入户开展技术服务,有效缓解贫困户生产风险问题。强化贷后管理机制,认真核查获贷贫困户扶贫项目安排、产业发展以及资金使用,确保金融风险可防可控。
“产业是金融介入的有效载体,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变‘输血’为‘造血’。松溪扶贫小额贷款的经验,是把金融扶贫真正运用到贫困户发展产业上。”松溪县委书记黄美萍说,金融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松溪县立足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为不同贫困户“量身”选择产业发展模式,保证了贫困户参与实际生产的基本前提和贫困户使用贷款资金的主体地位,确保贷款贫困户发展产业有资金、有路子、有项目、有带动、有效益,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可供推广的金融与产业相结合的减贫之路。(林奥 李典利 林清辉)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