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不易,70年来这些数据且读且珍惜
70年来累计760余万对当事人办理婚姻登记;近年来离婚率始终保持平稳;2019年异地结婚登记中长三角通婚占据多数……
这些数据,和上海每一个家庭都息息相关。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爱与记忆,浓缩在这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数字当中,汇聚成一条蔓延70年至今的温暖河流。
4月29日,上海市民政局在沪正式发布《2020年上海市婚姻数据年度报告》。《报告》首次披露了1950年至2019年间的上海相关历史婚姻数据,其中1950年至1979年期间的上海婚姻数据,系民政部门近年来通过对上海婚姻登记历史档案数据进行补录获得。
这也是为了纪念《婚姻法》颁布70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婚姻是家庭的基础。1950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颁布,70年来,《婚姻法》见证着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时代变迁和社会的转型发展,从弘扬孝亲、敬老爱幼,到夫妻和睦、家庭和谐……
此前,上海的婚姻数据并未单独以《上海市婚姻数据年度报告》的形式发布过。大江东工作室细细研究2020年这首份《上海市婚姻数据年度报告》,观察到这些数字背后几代人的婚姻生活——
原来,上海的离婚率并没有“步步高”
婚姻登记是一项基本公共服务,与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
据统计,1950年至2019年的70年间,上海民政部门累计为上海760.63万对当事人、1521.26万人次办理了婚姻登记。
每年在上海,约有10万对当事人,选择直面婚姻。
仅2019年,上海民政部门便办理结婚登记9.87万对。其中,内地居民结婚登记9.74万对,涉外及涉港澳台居民、华侨结婚登记0.13万对。
当然也有峰值。统计显示,过去70年来,上海每年办理10万对以上结婚登记的年份,分别出现在1979年至1990年和2003年至2018年两个期间,峰值出现在1981年,为29.07万对。
请回答1981——为什么70年来,峰值偏偏出现在1981年?这一年有什么特别?
“1981年这个点有偶然因素,但从大趋势上看,上世纪80年代初结婚数的确居于高位。主要还是人口结构的原因,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出生的人口,在上世纪80年代正好进入婚姻年龄,所以那时出现了结婚、生育的双高峰,于是有了一个相对高峰的结婚潮来临。”上海社会科学院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包蕾萍分析。
有结婚,也会有离婚。近年来,老有各种舆论流传,“身边离婚的人越来越多”“年轻人闪婚闪离不当回事”,不过,数据可没那么说。
2006年以来,除2016年出现最高值为5.71‰之外,上海离婚率基本保持在3.32-4.87‰的区间内。这表明,起码在过去近14年以来,离婚率未曾出现大幅度起伏波动。
如2019年,上海办理离婚共有6.17万对,离婚率4.24‰。其中,按解除婚姻关系途径分类,上海民政部门离婚登记5.49万对,法院生效判决或者调解离婚0.68万对。
倒是另外有一个变动,挺有意思。统计显示,从选择离婚办理途径上看,1985-1998年期间,本市法院判决和调解离婚数大于民政部门登记离婚数,而1999年以后则正好相反,民政部门登记离婚数大于法院判决和调解离婚数。
看来,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离婚的态度,倒真是越来越豁达了。也对,还是要好聚好散……
原来,长三角一体化是有“婚姻”基础的
过去,说起上海人的婚姻生活,全国人民老有一种印象,上海人不爱嫁/娶外地人。
过去如何不好说,不过,最起码在如今,数字披露的事实是,并非如此。统计显示,在2019年上海办理结婚登记的9.87万对新人中,属于异地结婚登记的有39951对,即指在上海民政部门结婚登记机关办理的当事人一方为上海户籍,另一方为其他省市户籍的内地居民。
“上海是开放的城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上海的城市精神。从流动人口占比来说,北上广都居高位,所以你看到的数据、看到的变化,都是客观存在的。”包蕾萍坦言,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上海,异地结婚登记早就是大趋势,“这个异地,还只是户籍和非上海户籍的结婚登记,如果算上新上海人,比例会更高。上海本身就是移民城市,如今只是新一代人在继续延续着老一辈上海人的海纳百川精神。”
在这当中,还属地缘相近、经济相连、文化相亲的长三角地区年轻人们最受上海婚姻市场的青睐。
《上海市婚姻数据年度报告》,当真是越读越有趣。《报告》首次披露了2019年“长三角异地结婚登记数据”,即在上海民政部门结婚登记机关办理的当事人一方为上海户籍,另一方为江苏、浙江或安徽省户籍的内地居民结婚登记数据。
统计显示,2019年上海办理异地结婚登记39951对。其中,当事人一方为长三角地区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登记数量共有17456对,占全部异地结婚登记总数的43.69%,占上海内地居民结婚登记总数的17.92%。在全市办理的异地结婚登记中,数量居前三位的依次是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
相关专家表示,长三角三省异地结婚登记数始终排在上海与全国各省异地结婚登记数的前三位,佐证了长三角三省一市“地域相近、人文相亲”的家庭融合特征,是长三角一体化在婚姻家庭方面的反映。
看来,如今正全面展开的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工作,是真真正正有着“婚姻”基础的。
婚姻数据,是社会多棱镜的重要侧面
为什么要编制《2020年上海市婚姻数据年度报告》?
上海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5月1日是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70周年。为纪念这部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之前、对上海市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法律的实施,自2020年起,上海市民政局将每年发布上海市婚姻数据年度报告。
的确,了解婚姻大数据,能够更好地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上海公共政策制定服务,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建设,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透明度。
时间是一条河。编制《报告》,人们得以回顾《婚姻法》走过的这70年,那些历史上的曾经,既体现在《报告》中,更封存在一代代中国人、上海人的记忆当中。
比如,《报告》中特别注明,历年婚姻数据从1953年起相对准确,结婚率的首次计算也自1953年起。那是因为,1950年5月1日新中国首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之后,上海市民对这部法律的知晓率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当时存在着大量事实婚姻,并且1953年开始第一次人口普查,数据从1953年起相对准确。
再比如,随着时代的发展,“涉外及涉港澳台居民、华侨结婚登记”数据与“法院判决和调解离婚”数据自1985年开始单独统计。而在1985-2019年期间,“涉外及涉港澳台居民、华侨结婚登记”数最低值出现在1985年,为0.08万对;最高值出现在1996年,为0.31万对。2019年比1985年增加0.05万对。
婚姻数据,是社会多棱镜的重要侧面,可见一斑。
当然,公布《报告》,更能为公众提供权威的、准确的数据。仅以结婚率和离婚率的计算为例,之前网上有人对结婚率和离婚率的概念不清楚,把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的数量之比,误以为是离婚率,自然会得出错误结论。
政府服务的透明度是影响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今,上海发布婚姻数据跨前一步主动为公众服务,对经济领域中生产和消费的细分行业研究和预测、对公共政策制定部门、对研究公共管理、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专家学者研究相关领域的学术问题,均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婚姻登记机构全复工!一季度婚姻登记同比下降约46%(2020-04-24 15:40:16)
- 离婚数量暴增?没这回事 泉州婚姻登记总量同比下降(2020-04-24 09:58:17)
- 福建首家 !结婚吗?先来“刷个脸”(2020-04-16 16:33:22)
- 武汉恢复婚姻登记,他们领证啦(2020-04-07 16:21:07)
- 湖北省民政厅:全省婚姻登记机关逐步恢复办理婚姻登记(2020-03-17 15:40:26)
- 福建有序恢复婚姻登记 领证需提前“预约”(2020-03-12 08:30:49)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