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七十年,厦门“长高”了也“长大”了

2019-10-24 11:34:48  来源:厦门网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厦门风景秀丽,气候怡人,是中国著名的海上花园。”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7年第九次金砖会晤时,曾这样向全世界推介厦门。

  易中天教授在《读城记》里曾称赞厦门“阳光灿烂,海浪迷人,好花常开,好景常在,到处飞红流翠、燕舞莺歌,厦门人整个地就是生活在一个大花园和大公园里。旧城小巧,新区精致,有着南方沿海城市特色的街道和建筑,都收拾得非常干净漂亮。”

  厦门还是一座闪着光芒的移民城市,不同时期、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者,带来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让厦门显得与众不同。处在闽南,却独树一帜,显得更加摩登与洋气;身为经济特区,却又那么传统,城市中处处体现着市井气息、闽南元素浓厚的老厦门风味。

  让我们走近历史,看看厦门这座城市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厦门曾是座小城,建国后是长达30年的海防前线

七十年,厦门“长高”了也“长大”了

老厦门照片。刘杰成供图

  今年66岁的刘杰成先生是位老厦门人,他在90年代以前住在大同路,近15年来住在中山路,对厦门非常熟悉。

  据刘先生回忆,刚解放的时候,厦门市区仅有12平方公里,占厦门岛131平方公里的十分之一。市区东至后江埭,北至筼筜港海滩,西至海滨造船厂,南至镇海路虎头山、厦港。老市区就这么大,余者均属禾山郊区。二三公里外的地方已是农村,农民在种地,渔民在捕鱼。住在市区以外的禾山或厦门港一带的本岛厦门人要去中山路,会说去厦门;后江棣是只有几家工厂的沿海荒地,岸边曾经是垃圾场,有一次,也许是货船翻覆,大海中满满都是漂浮着的菠萝,没有人哄抢;那时的文灶是菜地,莲坂是遥远的乡下,火车站建在梧村,与厦门大学一样远离城市。

  马路很窄,路中央绿叶遮荫,大白天的街很静,好久才有一辆货车或木壳公交车懒洋洋地驶过,一公里外就听到它的轰隆声。没有轿车,自行车极少,孩子们蹲在大街中央玩半天不会有事。

  倒是常有马儿拉着粪车“嘚嘚”地在中山路慢步走着,农人躺在车上熟睡,他不需睁开眼睛,所谓老马识途,牲口会安全地把人和粪一起带回到几公里外的村庄,这是名符其实的“马路”,这种闹市街上的奇观一直在厦门延续到80年代初。

  全城砖木楼房都是木楼梯,骑楼最高的第四层大都是加盖的。入夜,街旁木电灯杆上的灯泡泛着昏黄的光,黑乎乎的小杂货店里点着蜡烛,小城的另一部分是星罗棋布的红瓦平房,它们形成四通八达、崎岖不平的小巷道。当时的厦门,给人的感觉是一座温馨的小城。

  据厦门市史记载,在1956年厦门市举行的第一次党代会上,还进行过“厦门是海防前线,能不能进行工业建设”的讨论,好在答案是肯定的,厦门市作出了发展工业生产的决定。

  但是,由于厦门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海峡两岸长达30年的军事对峙期间一直作为“海防前线”,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尽管如此,厦门仍挤出有限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一批轻工、化工企业,还建成了高集、杏集两条海堤,使厦门由孤岛变为与大陆紧密相连的半岛。尤其是鹰厦铁路的建成通车,更为厦门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市郊梧村修建火车站,厦门市区的厦禾路逐步向东拓展至梧村,当时的厦门,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而进行的。

七十年,厦门“长高”了也“长大”了

厦门市规划展览馆。厦门网记者李奕佳摄

  1956年版和1959年版的厦门市城市初步规划图。厦门网记者李奕佳摄上个世纪的厦门老照片。厦门网记者李奕佳摄 记者在厦门市规划展览馆,也看到了厦门的历史发展轨迹。在1956年,厦门编制了历史上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图,以旧城为基础,逐步向筼筜东侧、北侧发展筼筜港为商港,发展湖里为渔港,开辟鼓浪屿为疗养区;到了1959年,厦门面临较大的建设发展形势,城市性质定为港口、工业、全国性休疗养和国防城市。由于海堤的建成,市区的建设范围从厦门岛扩大到大陆近海地区。

【责任编辑:伊宁倩】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