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国理政新实践·重庆篇】生态扶贫看重庆:
乡村旅游、高山搬迁实现“双赢” 绿了青山富了民
华龙网5月13日6时讯(记者 肖子琦)生态环境退化与经济贫困恶化是许多贫困地区面临的两大困局,如何将对这二者的治理结合起来,实现减贫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是重庆一直在探索的思路。5月11日,“全国百家网络媒体总编看重庆”活动启动,网媒大佬们走进渝东南、渝东北以及渝西地区,深度了解绿色扶贫。那么,如今重庆的生态扶贫究竟形成了什么样的新模式?
搬出大山,办起农家乐,村民们都走上了致富路。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巫山县庙堂乡被称为“重庆第一穷乡”,648户农户大多散居在海拔1000-2400米的中高山上,生存条件恶劣,贫困和返贫现象突出。43岁的刘广明正是曾居住在此的村民之一。
“以前90%的村民都是住的又老又破的土房子,全部在陡坡上,隔很远才能看到户人家。”刘广明的家位于峡谷底部稍平坦处,海拔900多米,这样的位置在乡里就算是“黄金地段”了。
然而,由于庙堂乡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都不配套,刘广明从家里到巫山县城,要花上6小时之久,“路是很烂的机耕道,我们都是坐拖拉机出去,去一次县城简直太遥远了。”
不仅如此,作为乡村医生的刘广明经常需要四处出诊,走1、2个小时山路也是常有的事,“乡里地势太险,摩托车都不敢开,每次都是手脚并用地爬。”
回忆起以前,站在院子里的刘广明扭头看了看身后的新家,露出满足的笑容。2009年,庙堂乡实施整乡生态扶贫搬迁,他和其他村民一起搬离了那个生活了几代人的地方,住进了两坪乡仙桥村的安置房,一家四口还拿到了共计24000元的搬迁补助。
现在,刘广明经营着家门口的村卫生室,孩子也送进了车程只有半小时的骡坪中学,想起以前在大山里种烤烟、喂猪儿的苦日子,他连连点头,“还好大家都搬出来了哟,现在的生活太便利了!”
白墙红栏的新房、宽阔洁净的道路,和刘广明一样,庙堂乡的许多农户都住进了仙桥村的安置房。从2008年至2010年,整个庙堂乡已全部搬迁,2000多人分散安置。
搬迁后的宅基地、土地,栽植高寒经济林木,集中发展中药材。人口下山产业上山,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十分可观。
对于搬迁的村民,巫山县政府采取了三种安置方式:两坪乡仙桥村、双龙镇乌龙村为主,实行县内农村集中安置;县域内集镇或低山带有闲置耕地及房屋的,实行县内农村插花式分散安置;愿意投亲靠友的,实行县外安置。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