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辨思维 巧析“体育之效”
一线名师告诉你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福州日报记者 谢薇
7日,高考语文科目一结束,作文就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今年高考作文题如何审题?如何立意才能得高分?本报第一时间邀请教研专家、一线语文名师对2021年福建高考新高考Ⅰ卷的语文作文题如何破题“体育之效”进行了采访,希望对大家开拓写作思路有所帮助和启发。
老师们一致认为审清题意、弄清立意很重要。“试题的写作要求,倒是有点返璞归真的味道,体现了明显的立德树人导向,同时在选材上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福州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王兆芳表示。
福州八中高级教师饶蔚蓉认为,这则看似熟悉的材料巧妙地蕴含了四个层次的思考: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体育锻炼带来身体强弱之后,强者弱者之间的转变;心态的不自喜、不自悲;“生而弱”者也能“至于强”。
原福建师大附中高级教师薛章辉则认为引文包含体育锻炼可以改变增强人的体格;强与弱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变弱为强的重要因素等含义。
至于如何“入题”,表达观点?薛章辉认为,考生若能站在“高一阶”的层次,紧扣引文内容去阐述强者与弱者的辩证关系,会更切合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如:强者并非天生的,世上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都证明了这种逻辑关係。怎样成为强者,思想上的强者应当是自信、乐观、顽强、高瞻远瞩,而不是随波逐流、内心空虚、追求享受、怨天尤人……正反分析对照,而后运用事例更具说服力。
王兆芳表示,要想写好这篇文章,考生们必须有关于“强”与“弱”的辩证思考:“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要清醒看待“天生”的强与弱,强不必“自喜”,弱也不必“自悲”;“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关注弱者,引导弱者抓住时机变成强者。这种哲思、启示意义,正是语文学科基于语言的思维素养。
饶蔚蓉表示,作文可由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导入,转而谈论个人人格、意志的人生感悟;还可由体育锻炼话题导入,简论个人强弱转化之后,展开对历史发展的深层次思考,如站在新百年的节点上,民族一路栉风沐雨而来,转弱为强,强者更强。也可结合时代国际形势、大国崛起、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大同等话题,论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是使中国不自悲于弱,不自喜于强,要使中国强者更强……
总之,认真解读作文题目,不遗漏关键信息,积极思考,审题就不会有偏差;灵活地运用好思辨思维,立意就不会流于平浅,层次才能明晰,文字才能见出质量和深度。
- 福州8日午后有阵雨或雷阵雨 考生赴考请带上雨具(2021-06-08 07:45:17)
- 福州市交通部门多举措服务考生(2021-06-08 07:40:54)
- 福州交警为考生提供22次应急服务(2021-06-08 07:31:35)
- 全国高考进入第二天,部分省份查分时间已公布(2021-06-08 07:04:22)
- 哈哈哈哈哈哈哈……“高考谐音梗”到底能有多绝?(2021-06-07 17:19:53)
- 热点 | 福建一线名师点评高考作文!(2021-06-07 17:18:42)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