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福建:生态美,优等生高位再突破

2021-01-18 08:19:04  来源:福建日报
  

  全国“最绿”,天蓝水碧,山海画廊——生态高颜值,一直是八闽大地的鲜明特征和金字招牌。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指出,福建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方面独具优势,中央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希望福建的同志抓住机遇,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要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跨越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共进。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从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既保持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

  进取不懈 生态建设“长板”更长

  2020年,作为生态优等生,福建再次交上了一份全优答卷——

  201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在跃上4万亿元台阶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2020年底,生态文明指数再居全国第一。

  福建生态“优等生”形象由来已久。长期以来,福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于全国前列。

  但在成绩面前,福建人始终保持清醒:“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污染物的排放强度较高,水环境质量局部有起伏……全省环境质量与社会期盼还有一定距离。

  进入“十三五”,福建持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把生态美的“长板”拉得更长。

  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1年居全国首位,比“十二五”末增长0.85个百分点;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加快,福建成为全国唯一所有设区市都是全国森林城市、所有县(市)都是省级森林城市“双满堂红”的省份。

  在植绿护绿的同时,福建通过“1+7+N”污染防治攻坚战计划,突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让蓝天更蓝。2015年,福建实现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全覆盖,逐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体制机制,坚持PM2.5与臭氧的协同控制;2018年,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臭氧污染防控指南,建立挥发性有机物地方排放标准体系,覆盖全省重点行业,实施120个省级、400个市级精准治理减排项目,从源头上减排;2019年起实施大气环境精准减排“十百千”工程,完成1000多个项目整治,每年减排挥发性有机物1.3万吨。

  让碧水更清。2015年,我省率先出台比国家“水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更严格的省级工作方案,实现“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程监管;连续4年将小流域整治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消灭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劣Ⅴ类小流域和牛奶溪;经过2年多探索实践,从2017年起全面推行河长制,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全省总河长,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治水全覆盖,让全省740条河流都有了守护神;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持续深入,对海漂垃圾开展专项清理,近海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让土壤更净。“十三五”期间,我省持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成一批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危废利用处置能力结构进一步优化,疫情以来累计安全处置医疗废物、涉疫生活垃圾约2.8万吨……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福建举措实在,成效显著——

  2020年1—10月,设区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0.7个百分点;PM2.5浓度20μg/m3,比2015年下降33.3%,优于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

  2020年,全省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9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1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4.6个百分点;小流域优良水质比例95.4%,比2016年基准年提高19.8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82.9%,超过国家考核要求10.9个百分点。

  不断深化生态建设,使绿色成为福建最亮丽的底色。如今的福建,不仅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也已成为风景线。

  创新赋能 精耕改革试验田

  2016年,国务院确定福建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面对期许,如何迎考?福建的回答是,抓紧制度创新的主线。

  按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要求,福建着力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先行先试、深入探索,在体制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上寻求突破。

  从率先实施生态环保“党政同责”,完善“一岗双责”,建立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开展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形成全链条责任机制;到成立以省委书记为组长、省长为常务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在全国首个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若干意见》……通过完善顶层设计,绿色发展成为新福建建设的指挥棒。

  5年来,我省基本完成生态环保机构垂管改革,深入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形成一体化管理体制;创新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推行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形成市场化政策体系;健全完善公众监督举报机制,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成全民化参与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的同时,福建尊重并激励基层创造。武平集体林权改革、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莆田木兰溪流域治理、漳州“生态+”绿色发展、厦门生活垃圾分类……不断推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验成果。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源于福建,在武平取得决定性突破。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武平调研时指出,“林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并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

  此后,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8份推进林改的指导文件,召开了5次全省性会议进行推动部署,持续推动林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1亿多亩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确权到户,实现了“耕者有其山”,充分激发林农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成就了绿水青山,富裕了万千林农。

  延续武平经验,2015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5年来,累计完成赎买38.4万亩,缓解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在更多领域,福建探索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率先在全省12条主要流域开展统一规范的流域生态补偿,近3年累计投入补偿资金近35亿元;探索建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广东共同推进汀江—韩江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累计投入补偿资金16亿元,带动试点项目投资32亿元。

  至2020年底,福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38项重点改革任务,均已制定了专项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22项改革经验向全国推广,为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贡献福建智慧。

  绿色发展 打通“两山”转换通道

  近年来,福建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扎实做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文章。

  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一方面做“减法”,近年来福建努力降低传统优势产业的土地、能源、水消耗强度,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能效、物耗监管。“十三五”期间,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3%。

  另一方面做“加法”,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2020年,全省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5年增长83.3%,产业链逐步向中高端攀升。

  至“十三五”末,我省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药等4个集群入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5500亿元;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0%;第三产业比重提高3.7%,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

  在福建,绿色资源正成为发展优势和发展资本。

  2020年冬季,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迎来中国美术学院规划团队的考察,从国家级3A景区向更高层次的旅游发展规划迈进。

  20多年前,这个人均年收入仅2000多元、村集体年收入不足3万元的“三无村”,曾考虑过以卖山砍树糊口。1997年起,在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叮嘱下,常口人淘汰森林资源利用型企业,保住绿水青山,向生态要效益,引进旅游、种养项目,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研学康养基地等方式,实现绿色高速发展。吃上生态饭,享受生态福,2019年,常口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村集体收入达122万元。

  在闽北偏远山区的顺昌县郑坊镇,好山好水引来了“金凤凰”——欧浦登(顺昌)光学有限公司。

  2017年,全球首条固态全贴合智能平板生产线在此建设投产,生产线采用固态胶全贴合、高透防眩玻璃等4项发明专利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产品供不应求。得益于青山绿水好生态,厂房洁净度达到100级,几乎直接达到了无尘车间的要求,生产高端电子产品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样的电视面板、手机屏生产项目,顺昌基地的产品良率比昆山、深圳基地提高5%~8%。

  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指向。“十三五”以来,福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绿水青山加快向金山银山转化。

  我省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体系渐入佳境,林权抵押按揭贷款、林业收储贷款、“福林贷”等林业金融创新,领跑全国绿色金融;率先创新“闽林通”系列普惠林业金融产品,累计发放贷款80.3亿元,为7.3万户林农解决了生产资金来源;在全国率先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完成交易256万吨,成交额3861万元。

  得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红利正在释放,老百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路径,如今的福建,正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向美丽中国建设的“福建样板”坚定前行。

  (记者 陈旻)

【责任编辑:伊宁倩】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