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揭示美国“人权教师爷”的傲慢与偏见
实现充分的人权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理想。中国在人权问题上,自信而清醒。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人权成就。
而一些国家自身存在严重人权问题,却以“教师爷”自居,企图将自身价值观强加于人,甚至与所谓盟友借“人权”干涉他国内政。近日,新华社大数据分析技术团队闻新数智工作室对今年6月至9月间近300家美国媒体、机构及社交平台8万余篇涉华报道进行分析,发现直接包含“中国”“人权”相关字样的文章占比超12%,但总体呈现负面性、片面性特点,显示出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傲慢与偏见。
战贫、抗疫奇迹举世公认却极少被美国人权报道关注
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翻身解放到解决温饱、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并正在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人权进步的实绩无处不在。
然而,新华社团队发现,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在内的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人权”议题高度关注,但与“人权”一词搭配最多的是“侵犯(abuse)”,频率高达24.7%,次高频词则包括“制裁(sanctions)”“强迫(forced)”等。这与中国保护人权的努力和成就形成鲜明反差。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白皮书》与美国媒体涉华人权报道词云对比。(图片来源:新华社技术局闻新数智工作室)
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穷是实现人权的最大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世界人权保障新奇迹。而美国媒体人权报道却基本视而不见,人权领域至关重要的“减贫”“发展”“就业”等词语很少关联出现。
图表来源:《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新华社发
在当前疫情下,人的生命权就是最大的人权。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快疫苗研发,对本轮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实施全民免费,并积极履行国际责任,承诺将努力全年对外提供20亿剂疫苗。但新华社团队梳理美国媒体报道发现,不仅中国疫苗经常与“无效(ineffective)”共同使用,而且被频繁贴上“疫苗外交(vaccinediplomacy)”“医疗外交(medicaldiplomacy)”等标签,中国维护人民生命权、健康权的努力被无端政治化、污名化。
美媒片面报道无法反映中国整体推进各项人权努力
整体推进各项权利是人权实现的重要原则。
联合国对人权的论述涵盖范围广泛,从最基本的生命权,到食物权、教育权、工作权、健康权和人身自由权等“让生命富有价值的权利”都包括在内。
新华社团队分析显示,美国媒体报道对“中国人权”认知片面、单一,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且与特定地域词汇关联使用,“香港”“台湾”“新疆”“西藏”出现频率高达41%;而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词汇,如“就业”“环境”“大学生人数”等,却很少关联出现。
中国人权的整体性发展思想和实践,远非美国媒体描绘的单一“图景”所能表达。
最近中国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既提出充分保障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也对个人信息权益、宗教信仰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保障作出细致安排,既强调保障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环境权利,也注重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权益。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词云。(图片来源:新华社技术局闻新数智工作室)
中国近日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两个纲要体现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对于促进中国妇女儿童事业更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词云。(图片来源:新华社技术局闻新数智工作室)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词云。(图片来源:新华社技术局闻新数智工作室)
中国兼顾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美媒报道有失偏颇
人权是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有机统一。
国际公认中国的疫情防控较好。中国民众普遍支持和响应政府采用大数据精准防控疫情。但新华社团队发现,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抗疫政策时,表述大数据“追踪(tracking)”人口流动等防疫信息的2400多个句子中,超过50%出现“监控(surveillance)”一词。此外,相关报道与“个人数据(personaldata)”“收集(collect)”“非法(illegally)”等主题关联,却对中国在精准化疫情防控中切实保护个人隐私、兼顾患者隐私权和公众知情权的努力视而不见。
由于中美文化传统、社会结构不同,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难免对中国特色的抗疫举措有所不理解,但若戴着有色眼镜甚至故意污蔑攻击中国人民抗疫行动,则违背了平等和相互尊重的人权交流合作的基本原则。
人民切身感受是检验人权的重要标准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人权实现的重要标准。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词云。(图片来源:新华社技术局闻新数智工作室)
国际知名民调机构益普索发布的2020年度全球幸福感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幸福指数排名第一。美国知名公关公司爱德曼2020年发布信任度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本国政府信任度达95%,在受访国家中排名第一。美国哈佛大学近年来的调查结论也与此类似。
新华社团队发现,在号称“人权卫士”的美国,过去5年网民在互联网上关于“人权”话题,搜索频率最高的内容包括“人权定义”“人权是什么”等基本常识。2018年,美国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美国退出”又引发网民热搜。
美国民众对人权概念认知模糊甚至感到困惑,这与美国政府的人权“双重标准”不无关系。一向自认例外和优越的美国,不仅自身疫情失控,与之相伴的还有政治失序、种族冲突、社会撕裂,面对国内的人权问题,美国政府不仅缺乏应有的反思,还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说三道四,充分暴露其在人权问题上的虚伪性。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所谓“人权灯塔”早已黯淡无光。
坚决反对以“人权”之名行干涉内政之实
公正合理包容是国际人权治理的基本原则。中国反对将人权政治化或搞人权“双重标准”。
新华社团队分析2021年—2022年美国国会议员提交的涉新疆法案,发现其中“强迫”一词频繁使用,“强迫劳动”“强制绝育”等不实指责暴露了美国少数政客以“人权”借口妖魔化中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真实意图。
现实是另一番场景。互联网2020年至今的微博热搜分析显示,网民眼里的新疆是个拥有美食美景、丰富历史文化且不断发展进步的好地方。“支援武汉的新疆医生”“和田西瓜烤肉”“阿勒泰秋色”“霍城万亩薰衣草”“古代公共浴场遗址”等登上热搜榜。在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建设、产业、工作、改革、稳定等高频词汇,更体现中国政府推动新疆人权事业发展的不懈努力。
2020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词云。(图片来源:新华社技术局闻新数智工作室)
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8届会议一次主题边会上,英国学者马丁内斯表示,自己近年到访新疆时,根本没有看到任何“文化灭绝”“宗教压迫”的现象。所谓新疆人权问题是美国一手炮制的,目的就是要遏制中国崛起。
2020年5月27日,孩子们在新疆和田市团城的鸽子巷玩耍。新华社记者沙达提 摄
这些正义的声音表明,公道自在人心。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任何“以疆制华”的企图都不会得逞。
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国将坚定不移走符合自身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并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为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作出不懈努力。(记者:李志晖、朱筱、桂涛、刘劼、娄琛)
- 美国决定撤销对欧洲多国的惩罚性关税(2021-10-22 09:11:33)
- 中国代表:美国和少数国家打着民主旗号排除异己终将失败(2021-10-22 08:13:15)
- 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超4527万例(2021-10-22 08:12:01)
- 170万人次!美国2021财年在美墨边境逮捕人数创纪录(2021-10-21 15:23:05)
- 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超过4519万例(2021-10-21 08:49:50)
- 美国国务院着手审查美军撤离阿富汗事宜(2021-10-20 10:57:40)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