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探索基层治理新方法新经验

马尾:做好“135”推动社区治理新发展

2020-07-11 07:41:44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元锴
  

  福州日报记者 王元锴 通讯员 孙榕华

  今年春节以来,在新冠疫情防控中,马尾区把社区作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最前沿和第一线,作为“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闸门口和总防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创新性地推行“135”机制,综合采取党建引领、精细管理、广泛发动等措施,严防严控疫情扩散,探索出一条符合基层实际且行之有效的社区治理新方法、新经验。

  “一线”工作机制

  强化治理组织力

  在马尾区疫情防控一线,随处可见佩戴党徽、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马尾区第一时间开展“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我是先锋队”主题活动,发动全区9507名党员践行“红色领航工程”,在防控一线树党旗、戴党徽、亮身份,形成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的高效防控格局。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通过开展机关与村(社区)结对帮扶活动,引导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充实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力量,全区累计动员60个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结对的76个村(社区)开展帮扶,下派600余名干部,充实到村(社区)工作一线,共同开展一线排查、宣传、蹲点设卡等工作,极大减轻一线防控人员的工作压力,确保一线防控队伍持续、高效运转。

  除了党建引领在一线、结对帮扶在一线,马尾区还综合采用“新旧结合”“动静结合”方式,将宣传发动扩展到一线。除了传统的横幅、社区喇叭、治安巡逻车、移动宣传车等传统渠道,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小视频等新兴渠道也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改编的顺口溜、充满虾油味的方言播报以及精心创作的闽剧小段,更是响彻马尾大小村居和社区。

  “三化”管理机制

  强化治理执行力

  网格化管理。马尾区将社区管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责任小区,每个小区配备固定管理者,形成“单元化”管理模式,推动管理职责由“大而全”转变为“小而精”。疫情防控中,各村(社区)按照“属地为主、切块分割、区块管控”原则,实行片长、楼长负责制,全力守好191个村口、21个社口、61个道口、191个小区口,全面进楼到户,开展摸排劝导等工作,真正做到“入网入格入家庭”。

  人性化服务。为改变以往社区管理中存在的只“管”不“理”现象,马尾区用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在严格落实防疫措施基础上,全面做好居家观察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帮助其采买生活用品、提供代跑代办服务和心理疏导,最大程度减小隔离管控对群众生活造成的影响。

  信息化管控。马尾区疫情防控指挥部依托区内企业研发的健康档案登记筛排系统,每名进入社区人员通过微信扫描社区张贴的二维码,获取与自己身份信息和健康状况相绑定的临时身份码。社区管理人员通过扫描身份码,对进入小区人员进行身份和健康情况核验,推动人员管控更加精准、高效。

  “五力”联动机制

  强化治理凝聚力

  夺取疫情防控的胜利,离不开各界力量的通力合作。马尾区创新性的实施“五力”联动机制,让专业社工献力、侨亲民企助力、基层队伍添力、民间组织借力、居民群众聚力,不断强化治理凝聚力。

  马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防控疫情期间,马尾区开通了社会工作防疫心理服务专线,组建“社区工作人员+社工+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参与社区疫情防控,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免费为居民提供服务。截至目前,共开展线下服务6753人次,电访服务602人次,线上服务14330人次,累计受益人员21685人次。

  在侨亲民企助力方面,区内星云电子、朝日环保、新大陆等多家民营企业累计捐款1900多万元,海外同乡会、海外联谊会及乡亲等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近400万元。

  马尾区还组织1.2万名治安巡逻队员、平安志愿者和基层民兵等群体力量投身防控一线,全面开展宣传、排查、劝导等工作。辖区各村老人协会、红白理事会等民间自治组织与区、镇政府共同参与防控宣传、排查等工作,带动村民群众参与到防治工作中。各社区成立居民摸排小组,对社区各个住户开展地毯式摸排,进一步织密监督排查网络,为防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林少斌】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