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庆枝:罗源“花田守望者”
郑庆枝在花圃内修剪杜鹃。
福州新闻网4月11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雷岩平 郑瑞洋 见习记者 王月玲/文 见习记者 林双伟/摄)草长莺飞燕啄泥,人间芳菲四月天。眼下,罗源县碧里乡西洋村已是“花花世界”:杜鹃花如云似霞,山茶花胭脂轻染……数十种花卉竞相开放。山坡上,54岁的郑庆枝握着剪刀,半蹲着身子,熟练地剪去罗汉松多余的枝条。
一双军绿色解放鞋,一袭藏青色上衣,灰色裤管上还蹭了泥。谁能想到,眼前花农打扮的他,用20年时间,从一名普通货车司机变成了拥有千万元产值苗木基地的西洋村“花王”。
一盆杜鹃花
能卖几万元
初次见到郑庆枝时,他正穿梭于山坡上的苗圃基地和山下的花卉大棚。“前段时间,客户开价28万元,要包下我这个大棚的盆栽。”郑庆枝指着大棚里最大的一盆红色杜鹃自豪地说,“这可是我的镇棚之宝,有人开价4万元,我也没卖。”
究竟是什么盆栽,可以卖出如此高价?“东洋杜鹃开花的时候,整树都是花,花期长达一个月,品种很特别。”郑庆枝解释说,培育造型精巧、花开满树的盆栽,需要多年精致呵护和修剪,光请园艺师就要花费十多万元。
“跟养娃一样,急不得,要让他慢慢长大。”郑庆枝说,种好花多则需要数年,种好树多则10年。
谁能想到,对花木培育如此精通的郑庆枝,20年前还是对花木一窍不通的货车司机。
“别人能种花,那我也能行。”2000年,帮别人运花的郑庆枝觉得花卉种植充满商机,于是决定在老家西洋村创业。
“当时,西洋村很多年轻人到福州城里种花,闯出了名堂。”西洋村党支部书记林贤维说,郑庆枝回家种花花草草,村里老人觉得他“不开窍”,并不看好他。
初期创业艰难
成了“月光族”
“一开始,什么都不会。”回忆往事,郑庆枝眼里有了几分落寞,“刚开始幼苗养不活,工人工资也发不出,我不得不四处向朋友借钱。”
在那艰难的几年里,郑庆枝成了“月光族”,兜里经常只剩下几百元钱。他只留下车费,剩下的全给了家里。
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想过放弃。没有培育经验,他就奔走在福州各个花卉市场,一边观察一边学习。这成了他的习惯,只要有时间,就去各地花卉市场“取经”,温州、金华、佛山都留下他的足迹。
“种得多不如种得精、种得久。”“取经”回来的郑庆枝有了新想法,他将种植红叶石楠、毛杜鹃、茶花等短期花木赚来的钱,投入到罗汉松等长期花木的种植。
“一直到2008年,效益逐渐好起来,借的钱慢慢还上了。”郑庆枝没有止步,而是扩大规模。2018年,他还“吃起了螃蟹”——建起智能大棚,只要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远程控制浇灌。
“现在,福州花卉市场的老板反过来向我询问育苗方法。”曾经“不开窍”的郑庆枝,成了西洋村有名的“花王”。
耐得住寂寞
育树又育人
郑庆枝将自己的花木基地称为“绿色银行”。目前,这个“绿色银行”里共有8500棵罗汉松、20万株杜鹃,产值达数千万元。
“一棵品相好的罗汉松可以卖到上万元。就在前几天,有人要买我的罗汉松,一棵两万多元。”造型独特的罗汉松、稀有品种的杜鹃,为他吸引了大量客户。
“绿色银行”带来了金山银山,也再现了绿水青山。近年来,在外种花的村民纷纷回乡创业,和郑庆枝一样,用花木装扮乡村。荒山野岭成了花山林海,西洋村成了闻名的“花园村”。
而每当村民向他咨询育树之道时,他总是说,“要耐得住寂寞,专心做一件事”。
“每一棵树我都看过至少一百次,它们虽然不会说话,但是跟人一样,需要用心照料。”育人如育树,郑庆枝把育树的经验也用到了育娃身上。他的三个孩子各有出息,“老大在日本留学,老二是法律顾问,老三年底就要升为机长了!”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但父亲努力让我们三个都有学上。”在长女郑江淮眼里,父亲是个自律而有点固执的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草施肥杀虫,亲力亲为。
正是父亲“固执”的背影,给了郑江淮追求梦想的勇气——辞去工作,赴日本求学。
“去福州城里种花,能互相帮衬;留在村里的话,全靠自己。”郑庆枝说出了自己藏了多年的秘密,“当年选择留下,是因为对家乡有感情,更是为了养育孩子,要给他们做个榜样。”
- 厦门出台创业扶持新政策 创业可享一大波政策福利(2020-04-10 08:54:10)
- 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持续支持大学生创业(2020-04-08 09:15:09)
- 4月福州跃入另一片花海 盘点赏花好去处(2020-04-03 09:25:05)
- 台青李正能分享创业经(2020-03-29 07:44:43)
- 厦门支持农民创新创业 返乡创业最高可获300万担保贷(2020-03-28 16:30:03)
- 永泰花海公园项目四月完工!(2020-03-26 10:50:35)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