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周宁县首章村:小小茶叶 旺了山村

2019-12-11 08:49:25  来源:福建日报
  

  以前,周宁县玛坑乡首章村是全县最贫困的村庄之一。村民们守着漫山茶树,过着拮据的日子,2005年,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远低于普通村庄。2018年,该村人均收入却翻了好几番,达到1.8万元,一跃成为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首章村如何实现翻身呢?做好“茶文章”,让绿叶变“金叶”。

  近日,记者来到首章村,一进村口,便闻到缕缕茶香,茶厂里的机器轰轰作响,数十名茶农忙着加工茶叶。走进村里,只见池塘水清鱼欢,两侧小洋楼矗立。

  首章村距县城39公里,海拔780米,多为山坡地,家家户户以种茶为生。上世纪90年代,全村发展680亩茶园,其中福云六号600亩。茶园面积虽大,但是村民都是单干,管理技术不到位,施化肥频率高,加之过度采摘,致使茶树种性退化,茶叶品质下降,村民收入极不稳定。

  2008年底,村支书陈桂清带着村里两位茶叶种植大户,走出山旮旯到外地取经。回村后,他们办培训班,请茶技专家授课,提高茶农茶叶种植技术。

  次年3月,村委会牵头成立首章茶叶专业合作社,对茶园实行采摘、施肥与用药“三统一”,一改过去粗放式的生产模式,茶叶加工推行清洁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同时,主动联系在外茶商,在山东、上海等地设立销售点,产销一体,大大提升抗风险能力。

  村民们看到茶叶销售有保障,收益稳定,纷纷入股合作社,或在茶厂务工。2012年,村里的茶园面积发展到近800亩,茶农人均增收5000多元。村委会还将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合作社,由乡扶贫协会出资为每户贫困户入股5000元作为本金,年底享受分红,并鼓励贫困户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到合作社务工。2018年年底,7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针对合作社茶叶加工厂机器设备老化、厂房破旧、工艺落后等问题,村委会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37万元,将旧厂房建成现代化标准精制茶叶加工厂。

  陈桂清认为,要想茶叶带来更多的效益,不仅要提高茶品质,还得多尝试种植其他品种,拓展高端茶。于是,在陈桂清的提议下,合作社又投资200多万元,种植新品种金牡丹200亩,金观音、铁观音等100亩,新建一个茶叶加工厂,注册茶叶商标“丹山梦缘”。在周宁县首届斗茶赛中,首章村选送的“丹山绿芽”荣获“绿茶王”称号。

  经过多年发展,首章村的茶叶热销上海、天津、闽南等地。

  “现在,我们高低端茶都有,很多茶商提前一年就来预定,村民几乎天天都在赶工。”陈桂清乐呵呵地说,在茶叶生产旺季,茶园、茶厂每天需雇佣50多名村民帮助采摘、拣茶梗、包装。茶叶已成为首章村的“绿色名片”,一批又一批外地茶农、茶商前来观摩、洽谈。

  首章村因“茶”开启了致富引擎。

  今年10月,首章村成为国家森林乡村推荐对象。“我们村生态茶园风光秀丽,树种更是多样,若将首章村、古刹方广寺、紫竹村以及畲村灵凤山村连成一条线的话,可以发展乡村自驾游。”陈桂清说。

  首章村趁此良机,把空闲的旧校舍改造成乡村旅游接待处,并修建游客旅游山庄,铺设林中步游道……昔日穷山村成了人们休闲娱乐、避暑揽胜的好去处。据悉,今年1至11月,首章村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村庄变美了,茶园成了火热的景点,经常有团队过来游玩,特别是茶叶采摘季,很多游客到茶山体验采摘乐。”村民郑丽娇开心地说,“村委会鼓励我们将闲置的房间腾出来做民宿,我那空出来的5间房间派上用场啦!”

  “我们还得继续做大‘茶文章’,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扩大品牌知名度,同时,进一步推进茶旅融合发展。”陈桂清说。(记者 陈晓燕 通讯员 黄起青)

【责任编辑:徐匆】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