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精神代代相传:鼓浪屿人踢球 踢进柏林奥运会
厦门二中球员参与1952年度厦门市公开足球比赛获得冠军。(厦门二中供图)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邬秀君)121年前,英国传教士在琴岛创办英华书院,并把足球带到厦门,从那时起,现代足球便在整座小岛兴起,足球逐渐成为鼓浪屿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而在百余年的发展中,足球文化逐渐融入鼓浪屿人的血脉之中,也为鼓浪屿人贴上了最引以为傲的标签。
毫无疑问,鼓浪屿足球文化是辉煌的,这种辉煌体现在,鼓浪屿足球精神深深影响着琴岛儿女,让他们不仅追求足球专业的极致,更是以坚毅不拔的精神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这些人中有1936年代表中国出征柏林奥运会的鼓浪屿人陈镇和(这位足球健将后参加空军,1941年为国捐躯),这也是中国足球队首次参加奥运比赛。而新中国成立后,从琴岛走出的一些优秀球员如卓仁禧(著名化学家、中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洪伯潜(我国煤矿深大竖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不仅球技精湛,后来更是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科技领域为国家贡献力量。
事实上,自1952年英华书院并入厦门第二中学,从此鼓浪屿足球便开启了新的篇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厦门二中传承鼓浪屿足球文化,不仅培养和向外输送了大批专业足球人才,更是让足球成为鼓浪屿人最为熟悉和热爱的运动。曾经的“舶来品”已然内化成琴岛人最为看重的精神财富之一。
本期我们要诉说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鼓浪屿人美好的足球回忆。通过他们的回忆,让我们再次穿越时空,领略他们独特的足球人生和鼓浪屿足球文化的传承。
记忆
月光下风雨里肆意奔跑 物资匮乏年代光脚踢
何永三球场英姿。(何永三供图)
如今的足球运动员训练早已是装备先进,后勤保障一流,而时光倒回到六十多年前,当时的少年们踢球是什么一种状态呢?如果说现在的球员踢球,条件好得像“大富豪”,那么当年的条件可以说,差得只剩下一双脚了。然而,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少年们却像是有发泄不完的精力和热情,而足球更像是人生永远享受不完的乐趣,让他们为之疯狂。
厦门二中57届的程嘉福可以说是厦门足坛的名宿了,作为厦门二中培养的杰出足球人才,当年高中一毕业他便被选去福建省队当职业球员,后来更是成为福建首个国家级足球裁判员。而提到少时踢球,程嘉福至今还能回忆起当时氛围的浓烈:当时班班有球队,每年都有比赛踢;班级之间搞比赛,年段之间搞比赛,足球俨然成了鼓浪屿学生最主要的运动。一到放学,整个操场都是踢球的学生。
而他的回忆,还将一幅美好的画面从往昔带到眼前: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程嘉福和小伙伴们便在晚上八点左右找到一片空地踢球。时值中秋,一轮皎月高悬头顶,仿佛一个高瓦数的大灯泡,将整个球场照得通明。一群十来岁的少年在月光球场下肆意奔跑,在山风树影的背景下,仿佛水墨画。
踢球的条件相异,但大都旨趣无差。和程嘉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沐浴着月光踢球不同,1955年出生的何永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却习惯在雨里奔跑。这位鼓浪屿出生,后来在福建省队当了近十年队长的二中知名校友,心里珍藏着一幅小小年纪顶风抗雨的豪情画卷。对何永三来说,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代,大家对足球有着难以言喻的热爱。除了日常放学后用灵活的双脚带着球在大街小巷穿梭,何永三和一群小球友更喜欢在风大雨大的球场踢,甚至打雷闪电也照踢不误,对足球的热爱让他们风雨无阻,“就是喜欢那种在雨里奔跑的感觉”。
而事实上,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群爱踢足球的少年没有一双球鞋可穿,甚至都是赤足上场。没有好的场地,没有好的足球,一双双嫩脚常常不是破皮,就是脚指甲脱落。然而,对足球的热爱,让他们很快遗忘疼痛。“那时比较年轻,伤口复原比较快。”程嘉福笑着说,当时真的一点都不怕痛,只有代表学校出去参加比赛的时候,才有球服和球鞋可穿。何永三同样经历过这些,他说,甚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他进了省队,球员一年也才发两双球鞋,而专业球员很快便将鞋子踢破,“都是补了穿,破了再补”。
- 今起免费无线网络覆盖鼓浪屿 可支持4万人同时上网(2019-08-28 08:39:28)
- 教育部已认定!福州40所幼儿园为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2019-08-19 16:41:14)
- 现场直击:不敌恒大后,国安球迷的叹息太扎心……(2019-08-12 08:37:08)
- 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 14个场地建设基本完成(2019-08-05 10:09:59)
-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青少年足球赛福州落幕(2019-08-05 08:20:24)
- 足球与海:福建霞浦“长风少年”背后(2019-07-31 20:20:59)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