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建阳黄坑镇:“竹筷第一镇”的获与惑

2019-05-24 10:06:30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5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王柳珍)建阳黄坑镇,一个只有1.3万人的偏远山区山镇。靠山吃山,利用“林海竹乡”的独特资源禀赋,年生产竹筷5亿双,其中三分之一出口韩日、东南亚,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国竹筷第一镇”。

  从林海竹乡到“中国竹筷第一镇”,让资源变现,黄坑的乡镇企业闯出了名堂。但是,对于全镇110多家竹产业企业来说,曾经高光的产业已经触碰到了“天花板”,如何破题值得深思。

  高光时刻

  黄坑镇,一个因竹而出名的乡镇。坐拥毛竹林面积17.2万亩,立竹量达2700万根,年加工毛竹350万根。而且,由于特殊的生长环境,黄坑镇的毛竹具有竹节长、竹壁厚、韧性好等天然优势,收购价比其他地方都要贵一两元,成为竹制品产业的上佳原料。

  “新中国成立前,黄坑就开始生产竹筷,产业慢慢做大,现在共有110多家企业。”黄坑镇竹业协会会长徐开銮说,因为资源好,黄坑镇产业起点很高,全镇没有一家企业自降身段,生产一次性筷子,大家都瞄准了附加值更高的中高端产品。

  三峡村是该镇竹筷第一村,企业就有二三十家,全村1400多名村民中三分之二靠竹子谋生。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春晖竹木业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产值位列全镇前三。该企业负责人王向阳说,山上的毛竹砍下来后,8米长的毛竹砍头去尾,竹头1米多用来加工竹地板,剩下截成五六个竹筒,经过破片、压刨、精锻、削尖、蒸煮、烘干、印花等工序,一根竹子平均可制成250双筷子,每双筷子价格从0.1元到0.4元不等。

  “筷子制作工艺并不复杂,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制,如不同的印花、图案等,我们有100多个筷子品种,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王向阳说,公司每年大概要吃掉10多万根毛竹,出口与内销比例为四六开,年产值1000多万元。

  在春晖周围,聚集着翔龙、世锋等企业。这些企业体量不大不小,但是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了民富村强。“企业常年有六七十个工人,年工资打底三四万元,每年光工资就要200多万元。”王向阳说。

  记者了解到,由于竹筷行业门槛低,因此带动力强。黄坑镇全镇1.3万人,与竹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约5000人,每年经济效益约6亿元,生产竹筷5亿双,单筷子这一产业产值近两亿元。“靠山吃山,小小的筷子做出了大文章,成为带动黄坑镇百姓增收致富的主产业。”黄坑镇竹业协会会长徐开銮说。

  爬坡过坎

  在王向阳看来,企业打拼了快30年了,虽然产值进入了全镇前三,但是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体量就是做不大。“在原料成本、人工成本高企的情况下,筷子的单价并没有水涨船高,毛利率就是8%至10%左右,主要靠走量,但是市场充分饱和,销量很难有大的突破。”

  对于更多企业来说,依赖于黄坑镇这面金字招牌,大家都可分一杯羹,撑不大,但也饿不死。不过,这些年来企业感到了市场压力。“不变生存不下。”王向阳对此深有体会,原来每个工人人工成本一天八九十元,现在涨到了150元~160元,黄坑的毛竹原料要比其他地方贵一两元,但是销售终端筷子单价没有大幅提升,利润空间正逐渐被压缩。

  在单价、销量都很难突破的情况下,黄坑选择了“反身求诸己”的路径,从效率、生态上做文章。世锋竹制品厂负责人虞国华告诉记者,所有的生产由人工变成了机械,原来靠手工生产,一人一天只能生产200公斤筷子,现在自动化生产线达到了1000公斤。而且,机器代工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春晖企业原来有近百名工人,现在剩下六七十人。“机器代工成了镇里的一股潮流,也催热了镇里的机修行业,一名机修工年薪10多万元。”

  另外一条路是绿色。作为中国油漆竹筷最早的生产地之一,原来蒸煮环节必不可少,经过漂白、碳化,这样生产出来的筷子更白,但是这种处理环节一直为人所诟病。现在这道环节由蒸汽取而代之,经过高温蒸汽消毒,表面形成坚硬的碳化微粒层,解决竹制品易发霉的问题,也更加生态环保。

  “现在,镇里有了一家绿竹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吃的是竹制品企业生产剩下的下脚料,一年大概两万多吨,为10多家企业年提供5万吨的蒸汽,实现绿色循环经济生产模式,解决了企业绿色转型的需求。”黄坑镇镇长林瑞妃说。

  靠着这两项改革,黄坑凭借高品质、低利润在筷子中高端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韩日、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上成为“香饽饽”,年出口量达到了1.6亿双,市场很是红火。

  路在何方

  “离高效益还差很远,属于粗放的乡镇企业模式,因此产业大而不强,但是未来路大家还没有想好。”徐开銮说,产业还是只见星星不见月亮,110多家企业只有10多家有品牌,大部分是家庭作坊,为别人代工生产,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

  “低利润根本症结就在于这种模式,有一家企业一年生产60多万公斤筷子,全部是贴牌,企业只攫取了初级产品利润,耽溺于冲量的惯性思维上,不做品牌,反正镇里没有‘大块头’,许多订单都要分包生产,企业订单不愁。所以,行业内都说黄坑镇人只会做筷子,不会卖筷子。”徐开銮说。

  为了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黄坑镇正在寻求破题。国家级文保单位朱熹墓坐落在黄坑镇境内,附近还有武夷天池、茶马古道等旅游资源,虽然山高水远,但每年也能吸引二三十万游客。“旅游与竹产业融合,帮助竹产业提档升级,工艺筷等伴手礼拉长了筷子产业链条。虽然目前融合效果还不理想,但这是一个好的尝试。”徐开銮说。

  镇里在游客服务中心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筷子博物馆,讲好筷子的文化故事。去年博物馆推出了筷子伴手礼,销售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

  对于全镇110多家筷子企业来说,还有一个大大的利好。镇里将打造一个新平台,新建竹产业循环工业园区总面积1000多亩,首期260多亩,将企业搬迁到新园区。这样,将上下游企业资源整合,优化产业链条。而且,还可加推工业体验游项目,丰富古镇的旅游层次。

  对于黄坑镇品牌建设的短板,镇里2003年设立了竹产业协会,90多家筷子企业入会。品牌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并非个体企业能够承受,按照协会的思路,所有企业抱团取暖,大家合力齐推黄坑竹筷的品牌。“南平正在加快推进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黄坑的筷子产业如果搭上了这趟品牌列车,有助于产业真正走出大山,引领乡村振兴。”黄坑镇党委书记周春林说。

【责任编辑:伊宁倩】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