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研究:只需几滴血,能提前30年预测阿尔兹海默症

2019-03-20 08:48:42  来源:北京青年报
  

  最新研究成果:只需几滴血,就能提前30年预测阿尔兹海默症

  田中耕一 拿了诺贝尔奖 他也从未停止脚步

  ◎闫妍

  1989年至2019年,平成30年间,日本共有18人获得自然科学系诺贝尔奖,这一现象被称为“诺贝尔热潮”。日本放送协会NHK自2018年末起制作并播出了一系列回顾平成年间重大社会事件的纪录片,其中,作为代表接受访问的是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田中耕一。

  在众多取得卓越成就的获奖者中,田中耕一绝对算得上是最特殊的一位,因为他甚至都算不上是一位科学家。本科学历,沉默寡言,年过四十的普通职员,获奖发明还是源于一次实验失误,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大叔,却在获奖后得到了民众前所未有的疯狂追捧和喜爱,被誉为“国民科技偶像”,风头一时无两。

  “田中耕一是谁?为什么是他呢?”这是当年获奖新闻席卷媒体后,所有人发出的共同疑问,更是田中耕一在获奖后对自己发出的诘问。如今,十六年过去,他终于可以以“遵循本心,坚持到底”坦然回答这个问题。

  “得奖真的是晴天霹雳,就算是现在也难以置信”

  “请您多多指教了。”2019年初,田中耕一走进了NHK《平成史独家新闻纪录片》的演播室,他今年60周岁,头发已经花白,举手投足间沉稳而自信,与十六年前首次参加记者见面会时的手足无措对比鲜明。不过,回忆起当年获奖时的盛况,田中耕一还是露出了赧然之色:“得奖真的是晴天霹雳,就算是现在也难以置信。”

  时间推移回2002年10月9日。对田中耕一来说,这一天本如日常的每一天一般平淡无奇。那天不用加班,下午五点一过,他就准备离开公司了,一边收拾公文包,一边随意地想着“妻子回娘家参加葬礼去了,今晚要不要多放些菜,煮包方便面吃”等等琐事,直到接起了一个从国外打来的电话。

  田中耕一的英语不好,稀里糊涂地只听懂了诺贝尔、恭喜这几个单词,完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好先答道“谢谢”。紧接着,办公室里至少有50台以上的电话同时响了起来,那种尖锐的铃声齐鸣吓了他一跳,接起来,全是媒体的采访邀约和同事朋友们的恭贺道喜。

  田中耕一这才知道,他在1985年发明的“软激光解吸附离子化法”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当晚9点,在他就职的企业岛津制作所最大的研修室里,田中耕一又稀里糊涂地举行了自己生平第一场记者见面会,他身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胡子拉碴,有些局促不安,甚至中途还接了同样慌乱的妻子的一个电话。“就像陷入了一种‘无我的梦境’,虽然回答了一连串的问题,至于是怎么回答的,回答了些什么都已经记不起来了。”

  从这一天起,田中耕一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他不得不接受一个又一个的采访,到各学会去演讲。这些采访和演讲的影像被电视报纸广播各类媒体传送到了千家万户,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好像有点不一样。他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科学家们总说些让人听不懂的专业词汇,而是真诚却又笨拙,时不时还会闹些小笑话,平易近人得像个邻家大叔。

  那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经济持续低迷的时代,默默无闻的中年工薪阶层的壮举在日本国内掀起狂潮。“勤恳工作,埋头苦干原来是会有回报的。”这一认知给愁云惨雾的日本社会打了一剂强心针,田中耕一也一举成了“国民科学家偶像”。走到哪里都有人索要签名,要求合影,无时无刻不沐浴在聚光灯下,所到之处欢声雷动。

  然而田中耕一自己却越来越不能接受这一现状。因为他的获奖成果,纯属意外。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竟然源于一次实验失败

  1983年4月,田中耕一从东北大学电子工学专业毕业,面试家电企业失败后,经论文导师介绍,就职于京都的一家专门制造仪器设备的企业岛津制作所下设的中央研究所。

  与在大学或者科研机构进行自主研究不同,企业的技术开发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当时,“制药公司正在为无法测量药物的分子量而发愁,如果开发出‘分子量测定器’也许会有市场”,企业便指示田中耕一及其所在的研究小组制作可以测量生物高分子的装置,其原理是使高分子离子化,在其基础上进行质量分析。

  而田中耕一的获奖理由正是在此时发明了在不破坏高分子的基础上实现离子化的“软激光解吸附离子化法”。

  当时,激光照射是实现高分子离子化的有效手段,但缺点是,激光的照射同时会破坏高分子内部的分子链,使其七零八散,为了削弱激光脉冲对分子本身的冲击,必须要在高分子外面混合一种类似缓冲剂的物质,对分子起保护作用。

  寻找合适的“缓冲剂”成了研究重点,田中耕一把所有在其他质量分析中使用过的缓冲剂一个不落地彻底搜查过一遍,可仍然无法打开局面,研究就此搁浅。即便如此,他依旧每天坚持实验,至少可以多得到一些有效的数据,就这样重复着枯燥的测定过程。

  直到1985年的2月,命运的转机发生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田中耕一偶然犯了一个大错误。在对测量的样品进行处理时,他一不留神把甘油酯当作丙酮醇与测定材料金属超细粉末混在了一起。“已经混在一起了要扔只能一起扔,金属超细粉末这么贵,扔了也太浪费了。”这样想着, 田中耕一决定干脆把这个失败之作也放进分析装置测量了一下。为了让误入的甘油酯快一点气化消失,他用激光频繁地对样品进行照射。

  “做错”“继续用”“激光照射”“盯着观察”,四个巧合就在那一刻接连发生,几分钟后,奇迹发生了,谱峰显示,在不破坏分子量为1300的分子的情况下,分子的离子化实现了。田中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重复了几遍实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谱峰出现。迄今为止被认定是不可测定的物质,竟然就这么阴差阳错地实现了。原来那个苦苦寻觅的缓冲剂,就是倒错了的甘油酯。

【责任编辑:赖锋】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