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 为福州发展“存照”
福州日报摄影记者叶义斌的责任与担当
叶义斌在三江口大桥采访拍摄
福州日报见习记者 林瑞琪
24日一早,叶义斌扛着10多公斤重的“长枪短炮”,开启了马不停蹄的一天:上午拍摄两个道路工程项目,匆匆吃过午饭,又赶往下一个拍摄地,任务结束时已是傍晚,他还要在电脑上挑选当日的照片,根本顾不上吃晚饭。这已成是他的工作常态。
叶义斌是福州日报的摄影记者,从业十余载,始终奋战在一线,用敬业和奉献诠释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用镜头记录榕城变化的点点滴滴。
不忘初心 转型学习不停歇
当兵时拿过3年相机、扛过13年摄影机,基本功扎实的叶义斌在转型新闻人之初,被一连串疑问难住了——什么是新闻?到哪儿找新闻?
为寻找答案,叶义斌听从老记者的建议,买了一张福州地图,开启“扫街”模式。窨井盖丢失、电线杆倒伏、环境卫生整治……他跑遍了这座只在20年前到访过一次的城市,拍摄各类民生热点事件,逐渐摸到了门路,也渐渐寻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新闻所呈现的,一定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新闻路上,叶义斌走得越来越笃定。但近些年,“全媒体转型”又让他陷入迷茫:网络上的文字风格五花八门,配图的构图也和以往“规整”的纸媒图片大相径庭,这也是新闻吗?随着更深入地接触,他慢慢体会到了个中魅力,“只要把事情讲清楚了,新媒体在传播速度和效果上都有不小的优势,更受大家青睐”。
观念转变,行动跟上,朝着“全媒体人”的目标,叶义斌开启了第二次转型。去年夏天,有国画功底的叶义斌捕捉到了树影倒映在台屿河中展现的“水墨风情”,在当日的微信推文发布后,阅读量超过3万,为开放不久的台屿河串珠公园圈了不少“粉”。近日,他用无人机为即将通车的三江口大桥拍摄了一段小视频,以动态视角带市民提前体验“过江之旅”。
“虽是老记者,但在学习新事物上,老叶劲头很足。”说起叶义斌不断学习进取的精神,海峡都市报的摄影记者包华连连点赞。
常拍常新 守候精彩瞬间
春节将至,又是一年春运时。同往常一样,叶义斌要先做“战前热身”——搜罗国内各媒体发布的历年春运图片,琢磨拍摄角度、思考拍摄内容,“只有这样,拍‘大场面’才能心中有数”。
年复一年,总拍同样的题材,不会厌倦吗?“怎么会厌倦呢,每年都能找到新视角。”叶义斌说,过去拍春运,他将镜头对准那些拎着大包小包踏上归程的旅客,捕捉他们或疲惫或欣喜的神态。如今,更轻便、更具科技感的春运出行成为他镜头中的“新风景”。前几天,他前往福州火车站拍摄春运,拿着相机直奔进站口,记录乘客们“刷脸”进站的瞬间。
对于摄影记者的来说,瞬间是非常珍贵的,如何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精彩?叶义斌的秘诀就是耐心等待。2015年,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在福州举行。为了拍摄到选手们最具表现力的画面,他在比赛期间坚持趴在地上保持“备战”姿态。两天下来,他身上厚厚的牛仔裤都磨破了。
除了等,准确的预判也必不可少。2017年5月,11名甘肃定西心脏病患儿来榕免费接受手术,叶义斌跟拍了半个月。“孩子们从手术室出来的一刻,肯定是情感最丰富、画面最具张力的时候。”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在手术室门口站了两个多小时,用镜头记录下了患者家长由悲转喜和小朋友康复出院的精彩瞬间,这组照片获得了2017年度福建新闻奖三等奖。
“上天入地” 记录榕城变化
从2007年脱下军装走进福州日报,叶义斌在福州日报的工作已经跨入第12年。这12年里,榕城变得更美更宜居。而作为这些变化的记录者,“上天入地”已成为他工作中的家常便饭。
拍摄三江口大桥合龙的那天,叶义斌早早来到工地,爬上40多米高的脚手架,冒雨拍了6个多小时;为记录地铁2号线工人全力推进工程建设的精气神,他在乌龙江水底施工现场狭小的空间内拍摄盾构机作业。“只有冲在一线,才能捕捉最鲜活的画面。”叶义斌说。
2016年“尼伯特”台风来袭,叶义斌第一时间赶赴永泰。灾后交通受阻,车辆无法通行,他穿着小一码的女士雨鞋,冒着泥石流的危险,扛着摄影器材和同事徒步近5公里。成为第一批进入重灾乡镇的记者,拍下了当地干部群众含泪讲述村支书林新华为转移群众而牺牲的感人画面。
在灾区的两天里,叶义斌几乎日夜无眠,一组《冲锋,在永泰最需要的地方》记录了多方合力抢险的动人瞬间,获得2016年度福建新闻奖摄影一等奖。
为了拍到照片,如此拼命是否值得?叶义斌的答案是:这是职责所在,“不论是火场救援,还是抗灾抢险,奋战在一线的救援人员把生死置之度外,记录并呈现他们的这种精神是我们要做的”。
怀着对工作的热忱,对福州的热爱,叶义斌这位去年获得福州市“最美新闻工作者”称号的老记者,仍稳步走在新闻路上,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榕城的点点滴滴。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