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采访团走进福州西湖公园
水系综合治理创造新经验 打造生态新家园
15日,“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采访团走进福州西湖公园。
中国日报网10月15日电(记者 曹欢)15日,“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采风团探访福州中心城区的明珠——西湖公园,点赞福州治水新路。
福州107条内河,分属六大水系,总长约244公里,水网平均密度之大,可谓全国罕见,曾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由于历史原因与地形条件所限,福州水系被内涝与黑臭所困扰。
治水,关乎城市形象,关乎项目发展,关乎民生福祉,等不得,慢不来。2016年下半年,福州打响城区水系综合治理攻坚战,力争3年内彻底实现城市水环境的长“制”久安。此番,福州不拘于“老做法”,创造了许多“新经验”。
以西湖为例,要实现长“制”久安,唯有系统排查、斩断污染源。福州西湖公园位于福州市区中心,是福州核心园林游览区,总占地面积为46.48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7.27公顷,水面面积29.21公顷;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福建省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
福州市通过全面清淤、系统截污、生态补水等方式对西湖进行了治理。
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清淤技术升级是一大亮点。传统的清淤一般采用泵吸法,将淤泥从湖底直接抽到罐车上运走。这次清淤采用环保绞吸、泵管输送、脱水固化、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处理方式,既能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干扰,也不会造成水体二次污染。截污也是关键环节。西湖整治前,通过对该片区每条内河进行“把脉”,发现西湖上游附近老旧小区存在截污不彻底的情况,仍然有生活污水直排河道,最终汇入西湖影响水质。针对上游河道各自特点,施工方通过点、面、内源污染的“对症施治”,从源头消除黑臭,改善西湖水质。
从湖(河)内到湖(河)外,从上游到下游,从水体治理到生态再造,全面覆盖,“一治到底”。
水系综合治理,既包括“治”,也包括“理”。从长远来看,后续的管理水平决定着治水效应能否显现。
2017年3月,福州在全省率先成立治水“中枢”——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就是“理”的体现。
过去,水系治理工作面临着“九龙治水”的困境:城区水库、湖泊、内河、调蓄池等,分属水利、城建、城管等不同部门管理,未能统一调度。中心整合涉水部门及其分管资源,让水利、城建、城管等部门紧密联合,实现一套预案、统一调度,将治水工作变为“一竿子插到底”,组合完善防洪、排涝、调水、除黑臭功能,发挥“1+1>2”的整体效益。
例如,针对梳理出的城区47个易涝点,福州制定了城区易涝点排水防涝工作责任人制度,明确每个易涝点的第一责任人、排水责任人、清扫责任人及消杀责任人,将市城管委、市水利局、市交警部门及市园林局拧成一股绳,实现排水防涝的前、中、后期工作责任全覆盖。
台风期间,福州城区主要道路未现大面积积水,正是得益于联排联调中心的高效发力。一些路段短时积水,中心立即安排值守在附近的抢险人员前往,确保在最快时间完成排水。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迎战台风,中心依托排水设施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时观测潮水位,提前做好“库、湖、闸、站”等水系各要素调度指挥,最大程度腾空库容。台风期间,对随时待命的抢险人员、工具进行科学调度,保证突发情况第一时间处理。
依托这个中心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福州正探索水系治理新机制。非汛期时,围绕“让水多起来、让水动起来、让水清起来”的目标开展各项工作。同时,海绵城市、内河黑臭及供排水、水质监测等重要课题,也都在中心统一管理。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