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扶贫人李仲福:携家带口上高原 真情帮扶西海固
李仲福(前排左一)在白萝卜基地调研。
福州日报记者 钱嘉宜
2016年11月,距离福州2000公里的西海固地区正值隆冬。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干部之一的李仲福踏上了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的土地,挂职任区委常委、副区长。
寒风凛冽、土地荒芜。初来乍到的李仲福努力克服高原反应、干燥寒冷、语言不通等,马不停蹄地展开一线调研。
到任不久,李仲福就走遍了原州区11个乡镇,形成了一份内容清晰、措施具体的两年帮扶计划,为原州区定下了产业帮扶为本,大力发展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基调。
如今,曾经的茫茫戈壁,挺立起排排白杨;昔日的连绵沙丘,建起了片片果园。试水乡村游的原州区旧貌换新颜、生机盎然。两年间,李仲福也把妻儿“拉下水”,举家迁到固原,一同在西海固地区书写属于这个小家庭的“减贫故事”。
产业扶贫理念决定成果
在固原市原州区郊外的山头,刚结束盛花期的1.56万亩油用牡丹正转向结果期,工人们忙着除草养护。“以前在家,只知道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孩子,自从企业搬到了家门口,我不但每月能有4000元收入,还学到了很多种植技术。”原州区河川乡康沟村村民童金梅感慨地说。
2014年,来自福州的企业家林锦云承包了这片荒山,开始试种抗寒、抗旱的油用牡丹,亩产值达4000元。虽然试种获得成功,但面对扩大种植面积,林锦云依然顾虑重重。2016年,李仲福到任后,便开始着手帮助解决扩种遇到的资金、水电等实际问题。
半年多后,万亩牡丹盛放的壮丽景象又让李仲福心生一念。“老李给我出主意,让我利用牡丹的观赏性发展乡村旅游业。”林锦云说,李仲福回福州,拉来了整个管理团队和厨师团队,又建议用废弃窑洞建成颇具特色的牡丹山庄。
荒山变花海、黄土变黄金。现如今,牡丹山庄游人如织,年游客接待量近十万人。林锦云的牡丹园雇工200余人,解决了河川乡41个建档立卡户的就业问题。
“干了两年扶贫,想法也有了变化。从一开始‘找钱’,到‘找项目’,再到现在‘找思路’‘找想法’。”李仲福说,两地干部通过思想的碰撞、理念的融入、情感的交流,在扶贫观念上有了新的提升。
在当地,李仲福不仅认真地将企业“招进来”“拉扯大”,还慷慨地把企业“送出去”。从事白萝卜种植的福建宏达盛农业公司最初选址原州区,李仲福花大力气为企业协调土地租用、喷滴灌设施装配等问题,公司试种的2000多亩萝卜田第一年就大获丰收。
农业企业市场前景广阔、用工需求量大,很快就成为众人眼中的“香饽饽”,获得省市各级重视。面对生产条件更好的临近区县,李仲福又真诚地鼓励企业“搬出去”。“扶贫是国家的事业,扶贫干部不能只盯着自己的小业绩,不顾企业和贫困户的发展。”李仲福说。
据统计,近2年来,经李仲福多方协调,落实了帮扶原州区各类资金6110.8万元,积极跟踪洽谈20多个招商引资项目,签订招商项目13个,其中落地项目7个。
全家动员真情带来实招
2017年9月,李仲福的妻子陈莹作为福建省选派的赴宁夏支教队教师,携着他们年仅10岁的儿子,追随李仲福的脚步,来到固原安家落户。陈莹是福建师范大学二附中高级教师、福州市级学科带头人。她常常笑称自己是被丈夫“拉下水”的。
原来,李仲福在走访调研时发现,援宁教师大都年纪尚轻,宁夏当地学校不乏把支教教师当代课老师使用的现象。“更多经验丰富的老师才能真正给当地学校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你来吧!”李仲福对妻子说。
安顿好家中老人,陈莹踏上了前往大西北的路程。从这一天起,李仲福就把家从数千里外的东南沿海搬到了黄土连绵、千沟万壑“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一家人情牵西海固、心系闽宁情,共同谱写了当代扶贫干部举家扶贫的故事。
这之后,李仲福夫妇更是推动了福建师大二附中与固原五中结对共建,在固原五中高中部设立“船政班”;通过爱心企业家捐款,设立“马尾区企业家捐资助学基金”,用于帮助原州区的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017年,马尾区被固原市委、市政府评为‘帮扶工作先进单位’,成为全省十个结对县区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这让我们全家都感到参与这项伟大事业是光荣的、幸福的。”李仲福说,闽宁协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人的一生能够亲历这样一段历史,很有意义。把责任扛起来、把根扎下来、把心沉下来,所有困难都会成为年迈时值得回忆的幸福。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