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福建农林大学一流水准创新服务社会纪实
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一副铺盖卷、一块塑料布曾是常备的行头,田间地头开穴、施肥、播种、盖土有模有样,党的十九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研究中心主任廖红被茶农誉为“拿锄头的女科学家”。在18日举行的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6·18”)上,根据其构建的国际首个大豆磷效率遗传图谱而研发的“优质高效生态茶园建设”项目被重点推介。
福建农林大学被称为“左手‘高精尖’享誉国际论文,右手‘接地气’服务民生成果”,该校还有“中国生态英雄”林占熺、“全国农技推广标兵”祁建民等,常年200余位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员,活跃在全国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事业一线;连续15年居全省高校“6·18”对接项目总数和签订对接项目合同数首位,提供菌草国际援贫的“中国方案”,完善助推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等……在这所高校,根植福建、辐射两岸、服务全国,服务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
践行新理念,探索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新模式
县域处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末梢”,通常被认为是“最弱的一环”,而省级扶贫重点县古田县却成为了全国食用菌行业的创新技术集聚中心。
“学校和县政府共建古田菌业研究院,进而发展为实体与虚拟结合的‘6·18’虚拟研究院食用菌分院,组建由中国农科院、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张金霞研究员担任主任的学术委员会,成为整合国内20多名专家、20多家龙头企业的新型行业创新平台。”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院长胡开辉说。
以此为纽带,该院打造一个“倒金字塔”状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上接“天线”,下导技术、管理、资金等,为菌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研究成果辐射全国多家企业;在当地推广学校自主研发的“PV-LED智能温室”技术,服务相关企业效益提升20%以上,年新增利润2000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实现年收入4万元左右。如今,古田形成百亿食用菌产业链,惠及全县70%的农业人口。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面向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严金静表示,学校将以“双一流”建设目标引领创新布局,打造一批高峰高原学科,厚植农林高等教育竞争优势;引导广大师生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推动技术、信息等要素集聚到农业农村一线和脱贫攻坚主战场,探索新时代具有农林大特色的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展现新作为,全方位服务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我国绝大多数贫困县都处在生态脆弱地区,“菌林矛盾”“人畜争粮”导致生态恶化加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福建农林大学坚持生态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利用学校全球领先的菌草技术,在全国率先探索生态扶贫模式,推广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针对宁夏固原提出“六个一”助力方案,推动固原“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有效开展;在贵州带动20余个县、1万个贫困农户参与菌草种植,年增收20%以上。
当前,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特别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主体不强,市场化体制薄弱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补齐发展“短腿”?
瞄准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发展新趋势,该校整合科技、人才、平台资源优势,集成地方政府、企业、其他社会资源,打造链条式农技推广体系。依托安溪茶学院共建校企科教研发基地,辐射带动茶叶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服务全省90%以上茶企业,在乌龙茶、红茶、白茶等特种茶资源、加工工程等研究居全国领先水平;完成蔬菜产业自育品种示范推广2.5万亩,引进国内外优良新品种800余个,新创经济效益3亿元。同时,遴选1000项“五新技术”进行重点推介,单一项竹纤维制备及其功能化应用关键技术,便推广到10多个省份,新增产值50多亿元。目前,该校已创建4个综合服务示范基地、17个特色产业基地,服务覆盖福建省73个县区和全国32个省市370个县区。
“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历史使命和新的责任。”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说,学校将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这一国家级平台,以牵头推动国家重大农技推广试点工作为突破口,着力发挥农林学科和专家优势,在种业工程、循环农业、田园综合体、三产融合、绿色发展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全方位服务。
担当新使命,打造带不走的乡村振兴服务队
与安溪县联合创办创业型安溪茶学院,培养产业急需的“双创”人才,首批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与永泰县共建国内首家县级乡村振兴研究院,组建由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为总顾问的专家委,打造集三农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与社会服务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智库,探索适合乡村振兴的“永泰模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农村和农业产业中,农科类专业人才偏少、学历层次较低,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步伐。
“紧紧抓住高素质农林人才这一核心,以建设一系新型运作机制区域创新平台为载体,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创新型人才。”该校组建以海峡联合研究院为代表的国际化“人才特区”,汇聚了明瑞光、林辰涛、杨贞标等多个前沿领域学科领军人物,10多个国家300多位高层次人才,推动一批“高精尖”成果落地转化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由校领导带领各领域专家团队,与地方政府进行整体对接,共建漳州发展研究院、平潭科技研究院等区域创新平台,服务从单纯农业发展拓展到乡村治理、休闲农业、生态文明等领域。
严金静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传承和发展好长期以来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优良传统,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大局,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加快推进“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新福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科技日报福州6月18日电)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