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确立5月12日为“感恩日” 让爱的涌泉奔流不息
当年举着“你们辛苦了”牌子的小徐广如今长大成人,在校图书馆阅读资料。
当年举着“长大我当空降兵”牌子的小程强,如今作为一名空降兵进行训练。
原标题:涌泉之恩 滴水相报
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记者重返震区,到处可见漂亮整洁的楼房耸立,也在青山绿水间感受到震区群众的感恩之心。“涌泉之恩、滴水相报”——这是记者听到当地群众说得最多的话语。“无论怎么感恩,相对国家和社会的大爱,我们都太微不足道,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他们这样说。今年,汶川县将5月12日确立为汶川“感恩日”,铭记伤痛,更铭记涌泉之恩。
群像
帮扶他人已经变成一种自觉
汶川县映秀镇,“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如今已变成景区。映秀镇中滩堡村支部书记杨云兵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为映秀的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付出了巨大心血。“全国大爱汇聚到这里才有了映秀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在汶川震区,村民们跟杨云兵一样。汶川县水磨镇郭家坝村的村民殷书建清楚地记得,汶川地震发生后,镇上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路被滚落的山石阻断,没有通信、没有道路的水磨镇一时间成为“孤岛”。“看到部队冲锋舟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们有救了。”殷书建说,水磨镇到漩口镇的5公里道路终于打通,镇上200多名伤员被转移了出去。
5年后,与水磨镇相距约200公里的四川芦山发生地震。地震4小时后,殷书建和郭家坝村、老人村的村民共20人向芦山进发。“开车3个多小时,我们又徒步了3个小时,终于到达了震中芦山县。”殷书建说。在芦山,来自水磨镇的这支救援队,从地震废墟中救出4名幸存者。
十年来,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和震区振兴,来自祖国和社会的大爱汇聚到这里,当地群众感受到各界的涌泉之恩。“无论怎么感恩,相对国家和社会的大爱,我们都太微不足道,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杨云兵说。滴水不断,就能汇聚成涓涓之流。在汶川震区,村民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他们的报恩感恩之心: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在北川板房区卖衣服的小贩,拦住刚刚进货回来的小货车,直接把车上的衣物打包发往玉树灾区;2017年6月24日,茂县发生山体高位滑坡,掩埋山腰村庄,杨云兵和映秀群众一道,自发前往支援。一位在茂县救援现场的退役军人告诉记者,在四川救灾一线,周边群众会自发送来饭菜,他们的感恩报恩之心格外真诚。
对大多数震区群众而言,热心公益、帮扶他人已经变成一种自觉。今年春节,汶川县映秀镇周边一个村落发生火情,映秀村民自发买了大米、食用油前去看望。映秀镇党委书记蔡代敏说,这些都是群众自发的,党委政府并未要求他们这么做。“村民都怀着感恩的心传递着大爱,这已经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了。”
今年,汶川县将5月12日确立为汶川“感恩日”。爱的涌泉,一定会奔流不息。
特写
感恩在心 他即将成为一名军医
还记得当年青川那个“举牌男孩”徐广吗?那一年,他手举自制的纸牌,上面写着“你们辛苦了”,感谢前来救援的官兵。10年过去了,如今,徐广已成长为一名医学院学生,希望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军医。近日,徐广给爱心人士写了一封信,感谢这十年来他所收到的爱心,也想通过记者告诉所有关心他的爱心人士,自己长大了!
徐广是不幸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他的学校教学区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同时,徐广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在地震中安然无恙。那天下午2点28分,距学校午休铃响起还有两分钟,徐广仍在午睡。感受到身下的床猛烈摇晃,徐广听到老师在楼前叫喊:“娃儿们快出来,地震了!”徐广小心翼翼地扶着墙壁,走出了宿舍。他吓坏了,全身瘫软,站立不稳,由同学搀扶着。后来,全校师生都转移到了宽阔安全的农田。徐广是全校住宿生中最后一个离开宿舍楼的,他感觉自己被上苍眷顾了一次。
震后,回到家里,父亲不让徐广到处跑。后来,徐广从网上看到地震中满目疮痍与悲恸的照片,悲伤不已。在地震救援期间,徐广在村前的马路上,手举自制的感谢纸牌,上面写着“你们辛苦了”,感谢前来救援的官兵叔叔。这一瞬间被媒体记者捕捉了下来,他也因此成了网络“小红人”。
高考后,他对大学想学的专业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什么都想尝试”,徐广说,后来静下心来,回想当年在地震中,很多医疗工作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医生是平凡人,但同时他们又肩负着责任,无私奉献着”,最终徐广选择了读医学专业。去年9月,徐广如愿考入湖南长沙一所医学院。虽然才进大学不到一年,徐广对未来的规划已十分清晰。大学要读五年,毕业时如果有机会,他想去重庆或者陕西的军医大学继续深造,今后当一名军医。因为儿时的特殊经历,让他对军人也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如果没有机会继续深造,那就当一名基层医学工作者。”
徐广说,地震之后,自己沐浴着人间大爱,“激发了自己为社会做一些实事的想法”。2014年8月1日,台湾高雄发生燃气爆炸事件,32人死亡,321人受伤。事件发生后,徐广作为发起人,向当年到东莞寄读的60余名青川同学发起募捐。5元、10元……最终募得3375元。这是大家平时的生活费,以及打暑期工挣来的。收到善款后,徐广还专门从村里前往市区汇款。
“懂得感恩!”这是他就读中学教英语的杨老师对徐广的印象。“在当下社会,这一点很珍贵。”
实现誓言 他已成为英雄空降兵
和十年前那个举着“长大我当空降兵”横幅的瘦小的五年级小学生程强比起来,如今的程强已经完全“蜕变”——皮肤黝黑身体强壮。在十年前的大地震中,程强的一位小侄女遇难,他的家变成了断壁残垣。震后第二天,大批空降兵官兵进入他的家乡四川什邡,持续进行了97天的救援和重建。在最后送别救援部队的人群中,程强举起了“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横幅,这一幕定格在了这十年的记忆中。10年后的今天,程强实现了当年的誓言,成为了一名空降兵,还担任了黄继光班的班长。
“空降兵的救援行动,给我埋下了一颗想当空降兵的种子。”而今回想起来,程强才意识到,地震后那段懵懂的记忆,给他带来了多么深的影响。作为村里的“孩子王”,他第一次有了梦想。汶川地震时,程强12岁,小学五年级。那场地震,让程强的家变成一片废墟,小侄女和同桌也在那一天永远地离开了他。程强因为贪玩,和小伙伴逃课去池塘游泳,幸运躲过了那场灾难。当他着急忙慌地从池塘里爬上岸时,从未经历过地震的他看到眼前的一切彻底蒙住了。由于通信中断,他们当时并不知道,全国各路救援力量正向震区赶来,空降兵15勇士伞降茂县的新闻正在各大媒体轮番播放。
什邡紧邻茂县,也是后续空降兵部队最早进入的地区之一。程强清楚记得,地震第二天,死寂的村子突然传来呼喊:“解放军来了!有救了,解放军来了……”闻声,程强冲出自家搭建的简易帐篷,到村口观望。他看到,一队解放军官兵背着各种器材物资,快速行进。他们的头盔上有“空降”二字,扛着的红旗上写着“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在空降兵部队展开救援的日子里,程强违背父亲“严禁外出”的规定,天天跟着空降兵救援分队四处搜救:挖掘废墟寻找幸存者,他就在不远处学着扒石头;用绳子拉倒危房,他就在队尾拽着绳子一起使劲……“当时感觉空降兵从天而降,真的很酷。”从那时起,高高飘扬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的旗帜和印有“空降”二字的头盔,便在程强的心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救援部队撤离那天,天刚蒙蒙亮,送行的人群就在马路两边自觉地聚集起来,绵延好几公里。就是在这送行的人群中,瘦小的程强举起了那条横幅——“长大我当空降兵”,被镜头定格并传播开来。程强说,当时就想着今后也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2013年征兵季,正在上高中的他和父母商量后应征入伍。在填写服役意愿表时,他毫不犹豫地勾选了“空降兵”。入伍后,他特别想去黄继光英雄连,想离黄继光近一点、更近一点。经过刻苦训练,程强如愿成为黄继光英雄班的副班长。2017年10月19日,黄继光英勇牺牲65周年纪念日,程强被正式任命为“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
综合新华社 华西都市报等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