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最后的贫困村李沟村:一方水土如何养活一方人

2018-01-28 15:48:53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西海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的西吉、海原、固原、泾源、隆德、彭阳、同心7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一直以来,西海固给外界留下的印象是“干旱缺水”的代名词。人们常以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形容这片贫瘠的土地。1972年,西海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生命之源】

最后的贫困村李沟村:一方水土如何养活一方人

  西吉县在西海固是最贫困的县,李沟村又位于西吉县最偏远的山区。

  村口一条已经断流多年的小河沟,过去曾是村里唯一的水源。河沟是上游地下水渗出形成的,水是又苦又咸的碱水。当地牛都不肯去喝的,却是维系西海固人生命的源泉。

  为了生存,村民们不得不想出一个办法——三九之后,河水结成冰,挖回去存在窖里。因为低温下味蕾对“甜”的敏感度更高,咸水似乎变得不那么难以接受。

  水,是西海固的痛点,也是导致西海固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2000年起,西吉县就开始通过一些集中供水工程,利用本地的地下水资源,解决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但由于本地的水资源有限,这些供水工程的作用也有限。

  李沟村的村民告诉我们,家里的水龙头并不是打开就能随时有水,自来水的来水频率也不太稳定。于是村民们现在的用水习惯,是将自来水收集存放在水窖里使用。对于村民们来说,虽然不用再吃雨水,窖里存放的自来水也足够用上好几个月,但大家还是盼着能像城里人一样随时用上自来水。

  西吉县的水务部门解释说,供水保障的困难,是管道的老化和压力等级的不匹配所致。当地正在重新铺设新的管道,预计2018年底完成。

  我们在李沟村看到的巩固提升工程,正与水务部门所说的工作相关。除了对旧管道进行改造替换,在2018年年底之前,因山大沟深造成的管道爆管、脱节等技术难题、农户家里的管道建设和维护等,也是相关部门需要继续深入的工作。目前,西吉县将“五通八有”的标准,作为贫困村脱贫销号的硬指标。家家通自来水、村村通硬化路,有公交车、手机信号、互联网、卫生室等基础公共服务,是西海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无到有】

最后的贫困村李沟村:一方水土如何养活一方人

  邹国强是李沟村主抓扶贫工作的第一书记,2017年他来到李沟村前,村集体收入长期为零,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在邹国强看来,完善基础公共服务,只是扶贫的开始。对于李沟村而言,有了这些基础保障,下一步的问题,是如何在恶劣自然条件的局限下求发展。

  在李沟村,由于干旱缺水种地收成低,不少村民在外打工,村里的土地抛荒现象严重,抛荒比例达到40%。而如何能让这些土地产生出价值,是他为这个几乎没有经济基础的村子想出的一个办法。

  邹国强建议,由村上成立一家土地专业合作社,以股份制的形式,鼓励外出打工、或是有闲余土地的村民,以土地向合作社入股,由合作社集中组织更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年底给村民分红。此外,村民还可以在合作社干农活打工,一天可以有100元的收入。合作社从2017年5月成立以来,已经有不少村民加入。

  目前,合作社成立不到一年,通过机械化规模种植马铃薯、小秋杂粮、荞麦、饲草等作物,总共产生了77000多元的纯利润。钱虽然不算多,但在邹国强看来,土地从抛荒到能为村民增加收入,或许是引导一部分村民先行动起来的好的开始。

  王钧毅是村里的经营大户。早年间,他也曾因为感到自己的老家没有发展前景,远赴内蒙打工。这两年,他看到村上通了自来水,也发现了许多闲置的土地,萌生了回村创业的想法。

  王钧毅说,想发展要有基础条件,村里的土地储备中心,帮他解决了土地问题。他所说的土地储备中心,也是村上的新举措。土地储备中心将村里闲置抛荒、或是有流转意愿的村民的土地重新进行丈量,统一登记。储备中心担任种植大户和农户之间的中间人和管理者。当双方有流转意愿时,由村里出面签订流转合同、商议流转价格等等。这样的方式对于流转双方来说更简单便捷,免除了挨家挨户商量的苦恼,也更有利于种养大户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从而先一步感受到土地所带来的价值。

  在这片土地上,王均毅建了养牛场,自己种草提供草料、把牛粪放到地里做肥料,省下了买草、买肥、运输的诸多成本。通过这种种养结合的方式,2017年,王钧毅仅养牛一项的纯利润就达到了10万元左右。在村里看来,通过有能力有经验的大户带动,也可以让更多村民看到,即使是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也可以找出发展的办法。

  【真正的改变】

最后的贫困村李沟村:一方水土如何养活一方人

  姬百余的母亲张俊花,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也没有上过学,和西海固许许多多的家庭一样,像她这一代人,能够住在窑洞里维持一家人的温饱,能够把孩子拉扯大,就是他们所理解的生活的全部。

  到了姬百余这一代,走出大山的愿望,比上一辈要强烈得多。

  初中二年级时,为了贴补家用,姬百余选择了辍学。这在西海固,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宁夏山村贫瘠的土地、年复一年的耕种,难以安放这颗向往大山之外的心。几年之后,20岁的姬百余开始出门打工,先是在银川的一家化工厂做事,后来又辗转到了北京当保安,但因为开销大生活不起,两年后,他又前往内蒙打工,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但因为逐渐负担不起在外的生活,他们在两年前回到了李沟村,结束了十几年的打工生涯。

  再回村时,他已经是35岁的中年,三个孩子的父亲。

  因为没有一门像样的手艺,姬百余很难在大山外的世界真正安身立命。十几年的磕碰后,再去面对自己的孩子,他有了新的想法。

  姬佰余说,如果孩子像当初的自己一样,上了初中就不读了,他不答应。自己没读过书,但娃娃一定要上大学。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在姬百余家第一次见到了他的大女儿。姬百余的妻子告诉我们,大女儿只有每周末才能回家,周一到周五都由爷爷陪着在乡里上幼儿园。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就由爷爷奶奶在乡上或县里租房陪读——这种现象,在整个李沟村很普遍。

  即便是贫困户,拿到一些扶贫款、挣到一点钱也立刻拿来供孩子读书。而他们之所以会不惜血本地把微薄的收入全部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上,也是因为西海固一代代人的经历,让他们对于如何改变命运,有着深切的体会。

  采访中,姬百余经常会跟我们聊起他在北京打工的日子,给我们看那几年在北京拍的照片。他说他很喜欢北京,喜欢在那里的生活。当他在大城市里奔波,因为自己没有技能和手艺养活家人的时候,他才感到自己没有能力真正翻越家乡的大山,也意识到,只有把有限的一切投入在下一代的教育上,或许才会有根本的转变。

【责任编辑:赖锋】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