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穷乡变成“柬埔寨深圳”(行走“一带一路”)
10年前,这里是一片丘陵莽原。丛林密布,沟壑纵横,高低起伏。
而今,这里是一片活力园区。厂房整饬,道路畅通,绿意葱茏(见上图,本报记者张志文摄)。
从园区向西8公里,就是碧波荡漾的泰国湾。一艘艘货轮从西哈努克港缓缓驶出,承载着柬埔寨人民迫切发展的愿望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西港是柬埔寨最大的港口,这也是中国企业选择在这里落户的重要原因。
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会见柬埔寨首相洪森时提出,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运营好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次年10月,习近平对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赋予西港特区全新定位——“蓬勃发展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
“把西港特区建成‘柬埔寨的深圳’”,柬埔寨首相洪森多次回应习近平主席的倡议,表明对西港特区未来建设的期待。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上的经贸合作区,西港特区因其造福当地、合作共赢的显著特色成为“样板”。
“有困难,找特区!”中企的到来让西港彻底变了样
巴戎寺内,吴哥的微笑犹存,雕有彼时远赴柬埔寨的古代中国商人的壁画栩栩如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一幕跨越历史时空静静绽放。今天,因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柬埔寨这个重要的沿线国家再度成为中国商人踏足的热土。
“10年前刚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那完全是不可操作的现场!”回顾园区初创情形,西港特区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蒋君至今仍感慨不已。为了测绘场地,蒋君和几位同事披荆斩棘,手上脚上全是血印,顶着工具包涉水而过,还曾遭遇蚂蟥。历经艰难,2009年第一幢厂房交付,2012年底园区初具规模,有了十七八幢厂房。
厂房的落成意味就业机会来临。“我们从附近招聘村民来工厂上班,发现他们的衣服几乎都有破洞,连女孩子也不例外,于是我们就自发地给工人们捐衣服。”蒋君说,当时村民们没有水泥房屋,没有电线,没有自来水,“唯一与工业文明有关系的是屋面上那层薄薄的铁皮”。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我们深受鼓舞,西港特区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入园的企业数量开始明显增加。”西港特区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建江告诉记者。现在西港特区已具国际工业园区的规模,首期5平方公里区域内建有160幢厂房,引入109家纺织服装、箱包皮具等企业,其中94家为中资企业,1.6万人在园区工作。
西港特区所在的默德朗乡乡长恩萨隆对记者说:“以前我们只能靠种地砍树过活,日子艰难,现在我们乡家家户户都有人在园区上班,每家都有摩托车,真是好太多啦!”说到高兴处,恩萨隆老人呵呵乐了起来。
走到园区周边村子的巷口,只见颜色各异的砖瓦楼房、琳琅满目的沿街商店,水泥马路上不时有村民们骑着摩托车从我们身边经过。一些孩子躺在路边的吊床上,手里拿着平板电脑,看孩子的大人坐在新盖的小楼前,向记者微笑致意。因为中国企业的到来,小村彻底变了样。
“有困难,找特区!”这就是当地人眼中“特区”的意义。
默德朗乡小学校长盖乌蒂告诉记者,中国企业为学校援建了电教室,资助贫困学生,还对村民进行中文和技能的免费培训。“感谢中国!”盖乌蒂双手合十,这是柬埔寨人表达谢意最真诚的方式。
“接下来,我们要把习近平主席的激励转化为强大动力,紧紧抓住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柬埔寨‘四角战略’对接的战略机遇,把西港建成300家企业入驻、10万工人就业、配套功能齐全的宜居新城!”曹建江对此信心十足。
当前,西港特区的工业产值对西哈努克省的经济贡献率已超过50%,西哈努克省省长润明将西港特区称作推动该省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从西港通往金边的四号公路上,车流如梭,记者几年前路经这里时车辆比现在少得多。奔忙的车流,是“一带一路”建设蓬勃兴起的缩影,也是柬埔寨和中国互利共赢、携手并进的写照。
- 福网推荐
- 闽都大家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