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多措并举精准扶贫 驶入脱贫“快车道”
福州日报10月24日讯(记者 钱嘉宜 通讯员 陈雁真 刘其燚)依托“大数据”,定制个性化扶贫政策,食用菌大镇有望实现全面脱贫;因地制宜,找准产业,畲民不出村也能有收入……当前,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正在罗源县落地生根,“输血”变“造血”,“土货”变“特色”,脱贫驶入“快车道”。
“大数据”助力精准帮扶
10月初,罗源县精准脱贫作战指挥部揭牌成立。指挥部创新引进新东网开发建设的精准脱贫指挥系统,应用“大数据”,合力帮助贫困户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该数据平台可采集贫困户、贫困村基础数据,与财政、工商等部门进行数据比对,从贫困户致贫原因、年龄阶段、劳力情况、村居特点等方面进行动态数据分析和挖掘,进行实时数据匹配,依此制定各类帮扶措施。
大数据平台显示,拥有全县最大食用菌基地的起步镇上长治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已从2014年的8户27人,减少到今年的3户6人,有望在今年底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脱贫,关键产业要发展,把脱贫工作做在产业链上,才能根本解决问题。”上长治村第一书记陈奇说,上长治村因地制宜建立“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党建模式,食用菌龙头企业带动全村200多名种植户,多数村民则从事生产与加工。为此,人社部门在村里搭建村企用工调剂平台,给每人次100元的补助,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山货”成了脱贫好帮手
罗源有畲族人口2万多人,占全县人口近十分之一,可畲村分散在深山,发展困难重重。
“找准产业,脱贫就不难了。”松山镇八井村150多户是畲民,村支书雷可寿说,畲医药是省级非遗项目,村里有畲医传承人,还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变“山货”为“特色”,发展传统畲药是条好路子。
今年初,八井村将碗窑里畲家农场作为畲药种植基地,种植中药材200多亩,草药主要分配给村里的8名专职医生,并销售到全国各地,每亩收入约8000元。
畲药基地也让残疾人雷进发和困难户雷高钗有了工作。雷可寿介绍,基地吸收他们管理畲药,种植期每天可有180元的工资,日常管理每月有3000元收入,“明年基地将扩大种植规模,解决其他临近畲村的更多劳动力就业问题。”
兜底保障促“造血”
“我们引进产业,让贫困户入股到村合作社,并保障稳赚不赔、保底分红。”飞竹镇陶洋村第一书记陈建铭说,村里有15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其中大多是老弱病残,缺乏劳动能力,为他们开辟稳定的资产性收入渠道是脱贫关键。
两年前,陶洋村流转土地120亩,引进祥源合作社建大棚花菇基地,村民每亩抛荒地获年租金300元,还可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土地入股、保底分红”。
陈建铭介绍,现在,基地年产食用菌100万袋,产值700多万元,其中50多个就业岗位优先提供给贫困户,逐渐形成了以食用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脱贫模式,“哪怕企业亏损,贫困户入股的钱也无需承担风险,将以12%的年息保底分红。”
据了解,为帮助各类脱贫项目解决资金难题,罗源县还设立了扶贫小额信贷担保基金,为农户、贫困户以及农村经营主体落实5200万元贷款担保。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