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从西蜀来 胎自福州脱
漆从西蜀来,胎自福州脱。
精巧叹加工,玲珑生万物。
或细等毫芒,或巨逾丘壑。
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
繁花着手春,硕果随意悦。
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勿以地为牢,精进不可辍。
日新又日新,时空两超越。
——郭沫若
福州是中国脱胎漆器之都,是中国近代漆艺的发源地,由清代乾隆年间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漆艺人沈绍安(1767-1835)首创。福州脱胎漆器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工艺“三宝”。
中国髹漆工艺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
三国以后随着中原汉人大规模入关,漆器工艺得以在福建扎根生长。宋代,官府在福州设“漆作”(相当于瓷器的官窑),专为皇家贵族制作漆器,福州所做的“福犀”驰名于世(由于福州人所做剔犀漆器精美绝伦,故称为“福犀”,福州现存最古老的漆器即为南宋时期的“福犀”漆器)。
明代,福州雕漆四方采购者甚众。及至清代,福建工艺与盛发达,福州脱胎漆器尤独树一帜,被选为清皇宫贡品并成为福建省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主要为英国等国的贵族所购买),随着出口增多而盛名远播,并屡获国际博览会大奖(曾八次获世博会金奖),成为“建漆”的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芝卿、高秀泉等著名漆艺家得以重用。福州漆器艺人创作了许多漆器珍品,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郭沫若先生曾多次来榕参观脱胎漆器并赋诗、题字赞美。此间,李芝卿创作了中国第一幅磨漆画——武夷风光并以彰髹技艺为基础创作了百块漆艺样板,为中国当代漆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9年以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宴厅、福建厅、台湾厅的壁画、屏风、花瓶等都采用福州脱胎漆器进行装饰,并做为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国元首的国宾礼品。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福州脱胎漆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前,我国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代表的非物质遗产普查与保护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各级政府、机构和专家学者们纷纷投入到保护行列中来。以此为契机,福州脱胎漆器的传承人们也一直在不懈的努力,他们在延续祖宗们的心血和智慧基础上,与地域文化同步发展,不断创新,通过现代造型艺术的注入提升漆器广度,在相互照应、对比、融合、共生中求发展,走向更为开放、多维的艺术样式。
(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整理编辑)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