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匠对话新生代漆艺从业者 面对面谈漆说艺
7月18日,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首场交流分享会在三坊七巷文儒坊紫禁书院举行。本届漆艺双年展由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与腾讯大闽网共同主办,借助互联网平台,福州传统漆艺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展示。
分享会上,三位老一辈漆艺大师陈天灨、许德越、范福安与三位新生代漆艺从业者蔡传销、梁今、余祖森围桌对话,他们中最年长者出生于50年代,年轻者出生于90年代,不同代际的漆艺艺术家就传统工艺如何在当代艺术下寻求新发展进行了分享与交流。在分享会现场,多位漆艺爱好者、漆艺工匠、行业设计师与慕名而来的腾讯大闽网网友等,近距离聆听了几位大师的漆艺之“道”。
福州是脱胎漆器重镇,漆艺大师许德越说,脱胎漆器的本源是一种器物,这种器物非常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它可以是耳坠、手镯、花瓶、果盒、茶烟盒,甚至是过去人们用的马桶,都是脱胎漆器。在场的漆艺爱好者与腾讯大闽网网友们也分享了他们记忆中的脱胎漆器。有网友回忆,以前人们搬家时送给亲朋的花瓶;逢年过节祭灶时用于盛放茶点、甜点的果盒;夏天时要用到的凉水杯;女子出嫁时陪嫁的首饰盒、梳妆盒……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脱胎漆器。
一位来自东北的漆艺爱好者甚至也受到福州脱胎漆器的影响。她说,小时候家中用到的茶具,便是脱胎漆器。如今她师从漆艺大师范福安,这位东北姑娘希望在脱胎漆器这种诞生自南方的艺术品中,融入北方的文化元素。
可以说,脱胎漆器是老派福州人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红白喜事,逢年过节,拿出脱胎漆器,或插上几枝鲜花装点家居,或盛上瓜果甜点款待贵客,这便是体面的福州人的生活。时过境迁,脱胎漆器与同为福州三宝的牛角梳、油纸伞一样,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许德越说,如何让脱胎漆器“重回百姓家”,让脱胎漆器走进人们的生活,是摆在漆艺从业者面前的一大挑战。
脱胎漆器能在民间如此普及,还与漆器所用的原材料有关。说到漆,多数人会把它归为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制品。范福安和许德越两位漆艺大师都不约而同地谈到“大漆”的理念。何谓“大漆”?传统脱胎漆器所用的漆料,是漆农在深山中一刀一刀割下漆树的汁液,聚之成漆。一棵漆树,历经十年才能长成。“大漆”是天然的生物漆,是农耕社会的产物,生物漆晒干后,对人体无害,这与如今被普遍使用的化学漆料绝不是同一个概念。在场的多位漆艺大师都坚持“大漆”的传统,他们也告诫后学者,从事漆艺创作,一定要传承做“大漆”的理念,不改初心。
福州脱胎漆器的发展,经历过狂飙突进的繁荣期,也经历过跌宕起伏的衰退期。如今,福州提出重塑中国现代漆文化中心的蓝图。许德越说,漆艺众创空间正在筹备,政府希望福州漆艺界拜托散兵作战的局面,凝聚小团队形成大团队,在培养漆艺艺术家的同时,也打造福州漆艺产业集群。
也有年轻的漆艺从业者对为何坚守“大漆”传统存在困惑。他在互动环节的提问时提到,他认为化学漆料的颜色更鲜艳,是否使用“大漆”,应根据创作的需要进行取舍。对此,范福安谈到,做漆画有一个高低渐进的关系,初学者讲求速度,用化学漆一遍能过的,用大漆可能一遍过不了。所以才要坚守。认为“大漆”颜色不如化学漆料丰富,是没有完全掌握“大漆”的使用技法,必须从技法上沉淀。
在与蔡传销、梁今、余祖森三位年轻漆艺从业者对话过程中,老一辈漆艺大师陈天灨、许德越、范福安也鼓励后学者,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陈天赣说,一位漆艺大师,至少要经过十年的沉淀才能出师。许德越则勉励后辈,不要盲目模仿大师,要做出自己的个性。范福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哲学和因果,做任何事,首先要有德性,以德为本,其次才有“技”、才有“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