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滨峰:“5·18”从盛会到节日
海峡金融中心。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特色商品展馆倍受关注。
讲述者:陈滨峰(福州日报副总编辑)
1998年10月1日创刊的《福州日报》,从1999年开始,就承担起“5·18”的宣传报道工作,从此,作为一个记录者与传播者,《福州日报》见证了此后至今17届的“5·18”。“5·18”,每一年都列入福州日报的年度重点工作,每次都是举全报之力,当做一个重大的报道战役来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福州日报》的成长,每一年里总有一个阶段是与“5·18”相伴而行的。
这18年中,我没有一天离开过采编岗位,不是在做采访的事,就是在做编辑的事,所以与“5·18”一年一度的“约会”也从未间断过。在从事采访工作的年份,我多是在白天亲密接触“5·18”,在从事编辑工作的年份,则是一个个夜晚在一篇篇“5·18”来稿中度过。
从事了多年“5·18”报道工作,本来已经是驾轻就熟,按部就班即可,但我的习惯是,总把每一次当做第一次。而且,事实就是这样的,虽然每一年的“5·18”总是如期到来,但每一年的“5·18”总是有新的内容——新的主题、新的形势、新的形式、新的成果、新的故事。所以,我和我的同事们,每临近5月,难免有那么一点焦虑、难免有那么一点紧张,是的,今年的“5·18”又要来了,我们的记者、编辑们又开始快节奏地忙活了,大家一如既往地有那么一点忐忑,接下来必将是一段时间的亢奋,同时也期待着——“5·18”出彩、我们的报道出彩。
在历届的“5·18”中,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2003年那一届。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年,“非典”肆虐中国,全国各地基本都是严防死守的紧张态势,福州同样也是高度防范。奇迹般的,福州居然没有被“非典”所光顾,所以有人感慨道福州确实是“有福之州”。但在当时那样严峻的疫情形势下,客人敢不敢来?敢不敢让客人来?“5·18”还办不办?这都成为对福州的严重考验。一是考验福州的能力,能不能做到万全的防疫;二是考验福州的决断,敢不敢在这个非常时期继续举办这样国际性的盛会;三是考验福州的魅力,在这个“人多的地方少去”的时期,客人们是否还能来赴福州的这个约会。结果是,毅然、决然,“5·18”如期举办,天下宾朋依约翩翩纷至,一批批重大合同签约、协议达成。本人当时在金山会展中心采访开幕式,开幕式前,每有重要领导与客商会面,我看到,宾主双方都用作揖代替了惯常的握手,对这个动作,所有人都报以会心的一笑。在这个非常的时期,见到这样的中国古典礼仪,真是别样的亲切,用一句古人话,“一室皆春矣!”
当天,福州日报的总顾问颜振育先生亲自拟写了社论,标题就是“非常时期非常盛会”,如此贴切、如此自豪,让夜班的同志们都击掌叫好,这句话,也成为那段时间福州的一句流行语。多年后,再提起“非典”那年的“5·18”,许多经历过的人立刻脱口而出:非常时期,非常盛会!
福州市民对“5·18”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起初,大家认为这仅仅是政府举办的一个大型商务活动,不知道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后来,随着展会向市民开放,“5·18”逐渐成为市民认识大千世界的窗口,每年的“5·18”,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集中在这里亮相,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增加了我们的体验,大家知道了,“5·18”不仅是政府用来招商、企业用来洽谈的平台,还是一个可以“逛”的地方,于是逛“5·18”也就成为市民一年一度的节日。
“5·18”促进了福州城市的发展。市民们也都有经验了,每年的“5·18”之前,总有一些项目会完工,城市的基础设施会改善,城市的面貌会变化。更深层次的,是那些引进的项目落了地,它们对福州发展的意义更为长远。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