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供给侧发力丰富文化菜单
本报驻山东记者苏锐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在文化领域,体现为民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多元。文化系统如何因势利导丰富文化服务内容?近年来,山东从供给侧发力,以往“大水漫灌”似的服务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具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明显。
文艺创演反映人民心声
“十二五”期间,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山东共推出369部大戏。仅2015年,全省舞台艺术创作投入就达2.2亿元,新创作舞台剧目180余部。面对全省文艺团体不断高涨的创演热情,山东省文化厅于2015年7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山东艺术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改进艺术评价机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要以人民大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广泛吸纳社会各界观众代表共同参与对艺术作品的评价,让人民大众喜欢不喜欢、认可不认可成为衡量、评价艺术作品的一把重要尺子。”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桂林说。
在这一方向指引下,山东近年来的文艺创演活动广受好评。
3月底,山东省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枣梆保护中心赴郓城县张营镇前唐楼村进行慰问演出,台下的一幕让演员颇为感动。一对来自济宁市嘉祥县的老夫妇,骑着电动三轮车计划跟团看演出6天,吃住在车上。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副院长张梦龙闻讯后,为两位老人在剧团临时驻地安排了住所,并让他们和剧团演员一起吃大锅饭。“剧团是鱼,观众是水。一碗菜、一顿饭也许算不了什么,但体现了剧团和观众之间的情谊。”菏泽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今年起,山东将实施艺术高峰战略。“这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山东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说,目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文化有效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文化艺术作品不够丰富,特别是代表艺术高峰、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多。未来山东将紧抓创作这个中心任务,着力提高艺术创作质量,努力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
文化帮扶日趋精准化
想民众之所想,送民众之所需。这几年,山东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程中愈发考虑精准推送。
今年3月中旬,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布2016年山东“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6件实事,“为3万个农村(社区)文体广场配备便携式移动音箱”名列其中。记者梳理发现,山东2012年起开始的“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连续4年提出对农村文化大院优化升级,今年改为配送便携音箱。从设施改善到设备配送,这一转变凸显山东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的逐渐细化。
在更广层面,山东有意识地将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与文化扶贫有机结合。
例如,山东今年提出要用3年时间完成对7005个省定贫困村的文化脱贫。在建设文化活动室之外,还要建立运行机制,打造扎根基层的文艺队伍。今后开展的送戏下乡等惠民演出,也要向贫困村倾斜。
为发挥资源最大优势,用更好的文化产品回馈民众,山东还于今年春节起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2月1日至3月10日,山东首个“非遗月”活动共开展各类活动760场次,参与观众1590万人次。有专家指出,开展有主题性的活动,能让非遗最大程度融入百姓生活。
徐向红说,目前山东的公共文化设施已不是主要问题。创新发展理念和服务模式让更多文化品牌建立起来并服务群众是当务之急。
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呼之欲出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民间建立传承体系,是山东推进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的另一大亮点。
2015年起,山东全面启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围绕为民众提供更具本地特色的文化产品,工程实施一年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如工程提出要推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走近群众,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数字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等9个重点项目。
“以实施齐鲁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为抓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传承保护、普及推广。”徐向红表示,山东今年将继续开展本土文化资源普查,科学合理开发文化资源。
有关传统文化的系列举措正被推出或完善,齐鲁民众身边的特色文化产品也愈发多样。
2014年5月开始的“图书馆+书院”模式,如今已在全省铺开,且基本实现全覆盖。县级和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稳步进行,94.3%的县(市、区)完成了本地历史文化布展。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创新推进,济宁市、德州市等地的儒学转化成果,对文明乡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从供给侧改革文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模式,是以文化人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趋势。”徐向红说,“十三五”期间,山东将继续提升文化领域的服务效能,发挥“文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