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运河保护志愿者协会“非遗进校园”公益活动策划书
参赛项目名称:“非遗进校园”公益活动策划书
所 属 院 校: 聊城大学
参赛社团名称: 运河保护志愿者协会
活动主办方情况简介;
2009年9月,运河保护志愿者协会在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分团委的指导下正式成立,社团性质为社会公益型,为院级社团。2010年9月,协会获批成为校级社团。同年十月,协会被评为“校级优秀社团”,协会的运河文化研究项目被评为“社团精品项目”,协会的指导老师荣获“优秀指导者”称号。
社团口号:
保护运河环境,传承运河文化
协会宗旨:
协会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积极利用与学院运河研究中心的合作关系,对运河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定期利用节假日组织志愿者到运河沿岸,东昌湖附近做义工,对游客与居民进行相关宣传教育和督导,增强他们的运河保护意识。同时积极开展校内公益活动,近一步加强同学们热爱家乡的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扬志愿者精神。
项目简介:
“非遗”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今天的文化财富。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至今,虽然随着族群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但对遗产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是始终不变的。今天的“非遗”,如何保留遗迹的自然状态和真实性而减少人造的成分、如何继续保持日常性而减少节庆性、如何增强实用性而减少表演性、如何体现民间性而减少官方性,这才是还原前人的遗产对今天后人的作用,失去了这种作用,遗产就成了包袱。特别是今天看到的“非遗”,大部分是农耕时代形成并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地方保存下来,能否在现代化的大潮中继续发挥作用、如何避免被现代性同化而发挥作用,是有资格继承遗产的孝子贤孙必须考虑的问题。
两岸都是中华儿女,都应该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尽自己的一份力。
“非遗进校园”公益活动是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承上启下,并且宣传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通过让年轻人表演地术拳、福州咏春拳、仓山区林氏骨伤疗法、木偶戏等动态的遗产文化和用闽台送王船、海沧蜈蚣阁、永春纸织画、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安溪清水祖师信俗等静态表现方法来制作体育标识和吉祥物的形式来宣传。通过采用较新颖的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来吸引人们对“非遗”保护和对运动会的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8000万造豪华校门 山东聊城大学辩称只花300万(2006-10-19 08:43:49)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