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功波:对福州排水防涝体系的几点思考
——福州市水环境治理之“内涝防治”篇
应对策略
综合分析城市内涝成因,水利防洪排涝设施落后和市政排水管网系统不完善以及系统设施运行管养问题是其直接影响因素,而整体排水防涝系统建设标准偏低则是根本原因。以福州为例,现状城区的排水防涝设施跟国内其他城市一样,都是按以前的老标准体系设计建设的。其中,市政雨水管网设计暴雨重现期仅2年左右,内河排涝标准仅5年左右。而按新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和新的排水防涝规划要求,城区市政雨水管网设计重现期要达到2年~5年,其中,重要地区要5年~10年,地下通道等要20年~30年;同时,配套蓄排设施要按30年~50年防涝标准设计。除此之外,根据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目标要求,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按此原则要求,福州必须构建由微、小、中、大四个层次的排水(海绵)系统组成的广义排水防涝体系(即广义海绵城市体系)。其中:微排水(即微海绵:以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为主的狭义海绵城市设施),用以控制75%的源头径流(海绵指标);小排水(即小海绵:传统市政排水管网系统),用以应对2年~ 5年一遇的短历时降雨(排水标准);中排水(即中海绵:内河,城区的湖泊、湿地、池塘、坑洼,道路行泄通道,以及配套的调蓄、净化、强排设施),用以应对30年~50年一遇的长历时降雨(防涝标准);大排水(即大海绵:上游的水库、湖泊、洼地,高水高排设施、沿江堤防及排涝泵闸等排洪防涝设施),用以应对50年一遇的山洪和100年~200年一遇的江洪(防洪标准)。只有系统科学地构建广义排水防涝体系(广义海绵城市体系),让微、小、中、大四个层次的排水(海绵)系统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才能达到50年一遇的内涝防治标准。其中,微排水系统解决就地渗透、减少径流的问题,小排水系统解决雨水收集、转输的问题,中排水系统解决雨水滞蓄、行泄的问题,大排水系统解决雨洪分流、出路问题。
其中,高水高排、沿江堤防及排涝泵闸组成的大排水系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一定要事先建成,先从源头解决问题,整个排水防涝体系方可奏效,要把洪水拦截在城外,并直接从外围快速疏导到闽江,不让北面山洪进城,才能确保城区的中排水、小排水以及微排水系统正常运行。同时,要对城区内河进行清淤疏浚以及清障拓宽,并抓紧整改市政排水管网系统,暴雨重现期要按高标准设计,管道径流系数也要按1.0取值,以提高中小排水系统对雨水的收集和行泄能力。此外,道路行泄通道的作用显而易见且举足轻重,除了要优化路面的横坡和纵坡的设计,还要对道路绿化带进行充分挖潜,尤其是中央隔离带做下凹式绿带,既有小雨时渗、滞、蓄的作用,更有大雨时应急行泄通道的功能。而微排水系统的海绵城市设施,则可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从而从源头减少地表雨水径流,以减轻市政排水管网和内河的负担。然而,再高的设防标准,都随时可能有超标准的雨水或洪水来袭,就算所有设施都按50年一遇标准设防,还有可能遭遇100年一遇以上的暴雨。所以,建设用以应对超标雨洪、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应急避灾生命线工程事关重大,以确保灾害期间交通、能源、通信、教育、医疗等设施能够正常运转。同时,预测预报和预警预案也尤为重要,需要气象、水文、水利、城建、城管、消防、房管、社区等各部门无缝衔接合作;水陆空全方位全过程,联网联防联动,才能运筹帷幄、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方能安然应对超标暴雨或洪水。
反思感悟
自古以来,治水成功与否,理念是否正确,至关重要。中国历史上的最有名的鲧禹和李冰两对父子治水案例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了“道法自然、顺势而为”的重要性。
2013年以来,为加快解决城市内涝和水体黑臭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住建部、水利部、环保部,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城市水环境治理的相关文件,“海绵城市、综合管廊、排水防涝、黑臭水体、雨污治理”五水共治,更是综合性系统工程,所以必须遵循“道法自然、顺势而为”的原则,以确保“系统、科学、管用”。
植被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源头综合控制,更是任重道远。流域源头的植被涵养和水土保持至关重要,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可一定程度地削减汛季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同时可增加枯季径流量,甚至从源头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以及促进水圈的良性循环,从而一定程度地缓解厄尔尼诺现象。近年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各种自然灾害来势凶猛,所以只有从源头控制,形成植被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我们的生存条件才能得以改善,才有可能持续发展。否则,今年的10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可能就仅相当于明年的50年一遇,5年后的20年一遇。暴雨、江洪、山洪暴发,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不论是水文灾害还是地质灾害,任何一种自然灾害都可以看作是地球和大自然自我修复的一种表现。从空间维度,我们在地球上尤其是茫茫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从时间维度,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白驹过隙。作为渺如尘埃的匆匆过客,我们没有理由不敬畏、不爱惜我们的地球家园,更没有理由以主人自居。人类有史以来,在与大自然和疾病的抗争中,始终处于下风。所以唯有心怀敬畏、顺天而为,道法自然、顺势而为,才能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和谐共生,才是我们人类良性生存、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作者系福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