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瑶寨里的红色旅游

2016-10-02 15:07:5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长征路·新故事】

  瑶寨里的红色旅游

  ——广西龙胜白面瑶寨脱贫致富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周仕兴 张永群

  走在山坡上,就能听到山歌声,歌声停下来后,迎上来的是一杯热乎乎的山茶。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的白面瑶寨,以这种热情的方式欢迎到来的每一位客人。这座只有40余户瑶族人家的村寨,一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

瑶寨里的红色旅游

  红军写在龙舌岩上的话:继续斗争,再寻光明。光明日报记者陈海波摄/光明图片

  这10万人来这儿做什么?“他们要看一块石头。”泗水乡主抓旅游的副乡长伍利丹告诉记者。

  这是一块直插云天的巨石,从陡峭的山腰上横伸出来。巨石上刻有两条标语,其中一条写道:“继续斗争,再寻光明。”这是红军的笔迹。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分三路翻越广西兴安老山界,进入龙胜。其中,红三军团进入龙胜后驻扎在了白面瑶寨附近的矮岭村。龙胜县档案史志局工作人员赖若龙介绍,红军找了一位矮岭村村民做向导,沿着山下一条河行军。

  这位矮岭村的村民向导名叫杨进芳,但红军进村时并不在家。“我们都跑了。后来看见红军的纪律好,我们才从山上回村来。群众不在家,红军就在屋檐下睡,不进屋。”杨进芳在一篇文章中回忆。

  红军让杨进芳邀村民到龙舌岩下聊天,介绍共产党的革命理想和民族政策。

  “红军领导人对他们讲了许多革命道理,叫他们不要怕国民党反动派,要跟敌人斗争到底。”杨进芳回忆,临别时,红军在岩壁上写下了两条标语:“继续斗争,再寻光明”,“红军绝对保护傜民(即瑶民)”。

  多年后,当地瑶民顺着红军笔迹,把这两条标语刻进了石头里,龙舌岩被改名光明岩,后又改名红军岩。他们还在红军岩旁边修筑了一座亭子,取名红军亭。据赖若龙介绍,红军路过白面瑶寨时向瑶民许诺,要让大家“人人有田,个个有山”。

  这些红色痕迹以及当年的红军故事,使白面瑶寨成了与其他瑶寨不一样的地方。许多人慕名前来,红色旅游在此地自发兴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当地政府结合红色元素和瑶族文化,对白面瑶寨进行旅游开发。

  近几年,龙胜将这个以红瑶为主的瑶寨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项目实施点,对村寨的古民居房屋进行特色保护与改造,还建起了红瑶博物馆、旅游步行道、停车场以及污水处理、村寨亮化等设施。2014年,白面瑶寨被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如今的白面瑶寨,古朴的木制“半边楼”整齐地立在半山腰的斜坡上,坡下是荷田和菊园,禽鸟相戏其间。“开花的时候特别漂亮,游客更多。”白面瑶寨的村民龙回娟说,很多村民还做起了农家乐。

  红军当年许下的诺言早已实现,“现在寨子里家家分田到户,村民们都说,生活比过去好了不知多少倍。”伍利丹告诉记者,一年10万的游客量带给每位白面瑶寨村民的是,人均增收6000余元。

  短评

  长征留下的精神财富

  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经过了许多高山大川和少数民族聚居地。相比于突破各种天险,如何团结少数民族、让他们走出贫困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人人有田,个个有山”,红军当年许下的诺言不仅实现了,而且还实现得很好,这就是长征留下的精神财富。龙舌岩上留下的那两条红军标语,在当下仍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政者要把老百姓团结在一块儿,不仅要承诺给他们一个光明的未来,更要千方百计地兑现这个承诺。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2日 01版)

【责任编辑:陈颖】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