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一个人的古厝家训拓印之路:8年走遍石狮所有村落

2016-08-29 08:36:53  来源:海峡都市报
  

  祖祠里的家规手抄本

  译成现代文张贴展示

  和其他地方的家训不一样,泉港后龙镇土坑村刘氏家规家训,并不是刻在墙上,而是以手抄本的形式藏在祖祠里的,后来当地请人将家规译成现代文,直接贴在村里的公告,让全村的人都能目睹这25条家规的面貌。

  这或许是泉州最长、最详细的家规,包含了尽孝、辛勤、节俭、尊师重道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如“敦孝悌”,说的是子女应该深爱父母,陪伴父母,暗暗地体贴牵挂他们,不只是做顺从代劳侍奉赡养等寻常之事,默默地迎合父母欢心,不只是讲究早晚请安嘘寒问暖的平常礼节。至于兄弟系一母所生,不可因贪图财产而致兄弟相斗。兄弟和合,父母因势利导,为弟顺从兄长就能做到“悌”,进而成就孝道。

  还有一条“务辛勤”,说读书人,应该刻苦勤勉,窗前灯下诵读诗书、探求文意;做农民,应该勤恳劳作,种植桑麻五谷,冒风雨历寒暑而勤勉不怠。务工经商都应这样,竭尽心力,显赫的地位和丰厚的收益就指日可待。

  该村老年协会的副会长刘守德已经72岁了,他说,在明末时期,他们家族长三房的叫刘淑迟的进士,曾在江西任巡检,后辞官回家写下了这25条家规。这本家规在清朝被重新抄写两次,在清朝乾隆年间,村里的祠堂重修,这本家训才被拿出来,让家族子弟接受警示。最近一次重见天日是在1992年祠堂的重修。

  保护家训题刻

  也是在保护古建筑

  家训,离不开它的载体古厝、番仔楼,保护家训题刻,也是在保护古建筑。“番仔楼其实寄托了海内外华侨华人对家乡故土的深厚情感。”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刘伯孳说,以前,闽南人下南洋讨生活,赚了钱衣锦还乡,部分华侨华人就想将异乡的建筑风格带回家乡,就成了番仔楼。当然,也有部分华侨华人回乡盖的是闽南古大厝,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其实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也形成了不同建筑风格之间的文化交融,促进了闽南本土文化的提升。

  刘伯孳说,在闽南古民居中,历史和侨乡在这里积淀碰撞,萌生侨乡文化,这些古民居,是华侨华人对祖厝的情感寄托,就像绿叶对根的情意,是他们内心对故土的深切眷念,已根植于海外华人和祖籍地的情感纽带。因此,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古民居历史遗存,可影响带动更多的海内外乡亲回乡寻根谒祖,增强海内外新生代对祖籍地的认同感、归属感。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也表示,闽南建筑是一个整体,它有艺术性和生命力,而这些家训题刻是闽南建筑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们不仅是凝固的历史,也是流动的历史,在闽南文化传承过程中,体现出一种文化包容,如在潘仔楼里题刻家训,是中华文化与西方建筑的结合。“拿走并不是保护的最好方法!收藏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文化修养,但它不是占为己有,而是尽可能地让构件在它该呆的地方,让人去欣赏,才能体现它最大的价值。”

  (海都记者 林永清 陈秀洪 陈建辉 摄影 王金淼 吕波 编辑 陈世国 叶碧玉 视觉 龚长旺 张娟)

【责任编辑:伊宁倩】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