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七旬依伯挖掘传承乡土文化 为文化公益事业捐资

2016-08-24 11:01:44  来源:福州日报
  

七旬依伯挖掘传承乡土文化 为文化公益事业捐资

  陈霞生在当“义务讲解员”宣传海口古镇文化。

  福州日报8月24日讯(记者 陈铁夫 通讯员 谢雄 文/摄)“我对海口的山山水水、一砖一瓦、一歌一曲,有一种深入骨髓里的热爱,甘愿充当古镇文化的守护者。”近日,在福清市海口镇记者见到了一名可敬的老人——福清市文物保护协会会长、海口老科协分会会长陈霞生。退休后,他四处了解、挖掘和保护海口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家乡。

  乐此不疲宣传推介海口古镇

  陈霞生今年70岁,从小在海口生活,长大后参军离开家乡,退伍后又回到家乡,在福清邮电系统工作了40多年。退休后,他开始一心一意发掘研究海口古镇文化。

  通过走村入户,陈霞生收集了不少有关海口千年古镇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和逸闻趣事。

  退休10年,他个人捐资12万元,参与编写出版了《千年古镇盼复兴 七巧三奇话海口》《“双城记”——海口军民抗击倭寇故事》等海口传统文化书籍、画册8本。其中,《有容乃大 无欲则刚——林则徐生平及有关资料汇编》一书先后获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

  陈霞生还当起了推介海口的“义务导游”“义务讲解员”。10年来,他义务接待前来参观考察海口瑞岩山弥勒佛、龙江古桥等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海内外团队达50多个,他还在海口、福清、平潭等地开班讲课,为社会各界宣传海口历史和民俗文化。

  多方奔走恢复祭扫海口“义冢”

  海口是福建著名抗倭名城之一,明嘉靖年间倭寇屡次侵扰福建沿海,守卫海口的官兵和百姓奋勇反抗,多次痛击倭寇,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皇帝降旨修建海口抗倭军民“义冢”,埋葬阵亡官兵和无主尸首。

  2010年,陈霞生等人经过多方调查,在海口塔顶发现了埋葬着抗倭军民烈士骸骨的“义冢”。2012年,他们又在海口瑞峰寺东侧发现皇帝降旨立碑的“海上日出”浮雕以及“义冢”碣碑。

  为缅怀英烈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陈霞生等人多方奔走,发起恢复祭扫海口“义冢”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2012年、2013年以及2016年清明节期间,福清市老科协、海口镇先后3次组织举办公祭海口抗倭英烈“义冢”活动,并于2012年10月设立“海口义冢抗倭英烈纪念碑”。

  乐善好施捐资文化公益事业

  陈霞生积极参与家乡的公益事业,带头修桥铺路、捐建寺庙、扶贫帮困。他先后发动群众筹资修建了海口镇通江路、登俊路、下龙江路3条道路,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

  此外,陈霞生还担任海口镇瑞峰寺、万寿寺、九竹寺3座寺庙的理事长,为保护古代文物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从1982年至今,陈霞生共计为修建瑞峰寺捐款10万多元。

【责任编辑:黄新锦】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