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坚持叫郎平,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2
上世纪80年代,排球是最燃的运动。
#女排精神#
80年代成就了,成就了。
1978年10月,郎平加入中国女排。
此时她17岁,身高1米85。
她弹跳力强,摸高可达3.17米,
技术变化多,攻击凶猛,
作为主攻手,外号“铁榔头”。
“那时全民偶像只有两个:
一个是小鹿纯子,一个是郎平。”
1981年11月16日,
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
在为数不多的黑白电视机或收音机前,
全国人民见证了这一天:
一个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惊天一扣,
中国队3:2艰难获胜,
夺得首个女子排球世界杯冠军。
如果不是当年网速太wuli,
这一扣,
足以让郎平成为网红。
虽处上网只能输入IP的年代,
#@ . @% . %& . *¥#
但这丝毫不影响郎平走红,
上报纸也能红啊——
几乎所有报纸头版头条都在报道女排夺冠;
《人民日报》头版:
《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
“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
何愁不能实现?”
对这种活学活用的做法要给满分。
“100”
只有那个年代的中国女排,
能穿透黑白电视屏幕变成彩色。
于是,整个中国沸腾了。
当时,
女排姑娘收到的贺信电、纪念品达3万件,
仅郎平一人就收到3000多件。
山西太原机械学院寄来了时代特色——
全体师生送来了一块近两米长的横匾,
写着“振兴中华”四个贴金大字。
(划重点:贴金大字)
都说“国民宝宝”是需要水平的,
比如“国民老公”“国民岳父”。
而带头的是“国民铁榔头”——
7场比赛,扣球407次,
命中率近50%,得79分。
郎平也过了一把“报红”瘾——
人民日报开了她的专栏,
各地报刊寻找她的故事,
教科书写上了她的故事,
邮票贴上了她的画像……
邮票漂洋过海,
让郎平红到了洛杉矶。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郎平神话达到巅峰,
她率领中国女排勇夺桂冠。
这已是中国女排的黄金时代——
1981年首夺世界杯,首个世界杯冠军
1982年秘鲁登顶,首个世锦赛冠军;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折桂,首个“三连冠”;
1985年再夺世界杯冠军;
1986年荣膺史上第一个“五连冠”。
“五连冠”
“彻底破除了三大球难有作为的悲观情绪”,
也为刚刚向世界敞开胸膛的中国,
带来了极大的民族自信。
“五连冠”
也被赋予了冠军之外的更多内涵,
并最终归结为“女排精神”,
延续至今。
“顽强拼搏,为国争光”
女排精神弥散到各行各业,
不知点燃了多少青春,唤醒了多少梦想,
鼓舞着中国人民,
加快脚步,追赶世界。
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属于自己。女排是一面旗帜。女排的气势,振兴了一个时代,她是80年代的象征。
——郎平自传《激情岁月》
伴随球队的“五连冠”,
郎平也收获了个人的最高荣誉——
连获三大赛冠军MVP。
(1982世锦赛,1984奥运会,1985世界杯)
从那时起,她已是英雄。
1986年退役后,
郎平拒绝了北京体委副主任的职位。
在自传中,她自述被体委敲打的经历——
郎平曾与领队一同申请改造训练基地经费,
事后,相关资金疑似被挪为他用,
该领队却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铁榔头”被国家体委严厉批评。
郎平耿耿于怀,发誓不当官,
“当了官就得顺着别人说话”。
为了追求平常的生活,郎平决定“撤”。
1987年4月,郎平离开北京,
选择公派自费去美国留学。
边读书,边在大学、夏令营做教练,
刚到洛杉矶时,
高昂的消费使这位昔日冠军只好寄人篱下,
穿的衣服,都是奥运会代表团制服,
一套衣服相当于国内好几个月工资。
借汽车、借钱买衣服。
多年后,郎平认为
这些起起伏伏奠定了她的第二次起航:
“8年的海外生活历练了我的心智,
我已把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踩到地上了,
踩得很踏实。
身上早就没有了‘五连冠’的包袱,
倒是大家还在把‘五连冠’当一回事。”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