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走进厦门溪头下:探秘“浪漫婚纱摄影村”的前世今生

2016-08-18 09:03:15  来源:厦门日报
  

  溪头下并非渔村

  而是蔬菜高产地

  人们口口相传的溪头下,并不是小渔村,而是盛产蔬菜的农场;这里曾是战争年代的重要攻击目标,一个浇灌用的水车就引来四五个炮弹;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还涌现出全国海防对敌斗争积极分子……面积仅为0.13平方公里的溪头下,呈月牙形的独特地势,让这里的历史充满传奇的色彩。78岁的陈明山写过不少厦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文章。作为土生土长的溪头下人,他对这个海防前线的沿革了如指掌。

  生于1938年的陈明山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溪头下人少地多,整个村子只有60多人,大部分人以农耕为主,只有小部分人讨小海。在陈明山的记忆里,溪头下其实并不算是小渔村。

  从溪星互助组、溪星蔬菜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再到厦门罐头厂第一农场——溪头下的名字一路变化。陈明山回忆道,在环岛路沿线,溪头下属于蔬菜高产区,村民的日子算是比较好过的,每天凌晨,村民们就会挑着菜,沿着海岸线,翻过白石炮台,步行到厦门港去叫卖。

  生于斯长于斯。现在已是满头银发的陈明山感慨:“故乡溪头下现在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巨大转变,村民已不再靠耕地养活,村民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了,我心里欢喜。”

  传承历史文化

  老坑道或重新启用

  保存完好的石头墙面、木头窗户无声地诉说着逝去的岁月。坐在摆着弹药箱与弹壳的石屋里,看着墙上1958年金门炮战那栩栩如生的场景,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时画面如走马灯般在眼前晃过。

  溪头下18号,是“旧里1958”。这家看似普通的餐厅,却成了溪头下发展的最佳见证。原来,餐厅所在的建筑,是1958年金门炮战后,溪头下村民所盖的第一栋房子。房子主人苏长海是溪头下党支部书记。他说,金门炮战结束后,父亲带着全家人到海边挖石头,一块块垒起来,整整花了三年时间。

  时光荏苒,战火不再。如今,这栋房子的承租人“旧里1958”餐厅老板刘智斌试图还原那段历史。1958年的结婚证、那时的宣传标语、军用水壶、军帽、锈迹斑斑的缝纫机、令人难忘的黑白电视机……刘智斌在餐厅里摆满了一件件颇有情怀的旧物,让人恍惚之间回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是一个有文化,有历史的村庄,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希望能对历史进行延续。”和刘智斌一样,溪头下的商家们正在尽最大努力保留、还原这里的历史文化。

  相伴街上,一排文艺店铺吸引着游客们争相前往参观。它们的“前身”是溪头下的防炮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用于安置1958年金门炮战期间住房被炸毁的村民。石头墙柱、瓦片屋顶,几十年的海风吹拂,日晒雨淋,老房子沉淀着岁月的痕迹。虽然老旧,但商家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保留。一家手作店的老板说,这样的石头墙面很珍贵,装修的时候都留了下来,“我们还把一块块石头刷洗干净,尽可能恢复原来的面貌。”

  相伴街背后,还“隐藏”着一条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的坑道,这是当年村民们躲避炮火的最佳场所。如今,在思明区滨海街道的规划中,改造提升这条已经废弃不用的坑道提上了议事日程。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市民、游客就可以走进坑道,亲身感受那段特殊的历史。

【责任编辑:伊宁倩】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