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0年启示录:携手共圆全面小康梦
一种扶贫精神历久弥新——怀揣造福一方的梦想,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概,缚住贫困苍龙
“你从八闽大地走来,带着海风,带着温暖;几回回梦里回到六盘山,闽宁情谊割不断……”这曲流传在宁夏的新花儿,道出了当地老乡对援宁各界人士的朴实感激之情。
20年来,一股又一股挑战贫困的力量从八闽大地向六盘山汇集,他们帮助大山深处、饱受干旱折磨的回汉群众努力摆脱贫困,书写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广大援宁干部大力弘扬“接力攀登”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誓将戈壁换新颜。
西海固,曾被联合国专家评价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贫困地区。20年来,一批批挂职干部来到这里,以燕子垒窝的恒劲、水滴石穿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将扶贫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拔掉这个穷根。
福建闽宁办原常务副主任林月婵先后40多次来到宁夏,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修路架桥”,是名副其实的“闽宁使者”,是宁夏干部群众念念不忘的“林大姐”。
“福建帮扶宁夏,是一个铜板掰成两半用的手足情谊。”退休后林月婵仍然在为两地贡献力量。
连续9批福建挂职干部时刻不忘习近平同志的嘱托和叮咛,在贫瘠的土地上砥砺品质。来到海拔约2000米的西海固,不少干部都有流鼻血、失眠、高血压等高原反应,但从没有一人因此而掉队。
挂职固原副市长的陈星两年来跑遍了全区9个贫困县区62个乡镇,他说:“干部是扶贫的第一推手,我们要站在前任的肩膀上再攀登。”
一批又一批的挂职干部、支教支医人员以“敢于牺牲”的精神,铸就感人至深的“闽宁情缘”。
20年来,1400余名援宁干部、支教支医团员自愿报名,舍小家顾大家。他们默默奉献青春,有些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故事如珍珠一样洒落于沟沟坎坎,像火种一样闪烁在西海固大地。
厦门市优秀检察官林国荣2000年来到固原市检察院挂职,他吃苦耐劳,善于研判复杂案件,传授福建的先进经验。就在圆满完成挂职任务之时,他从固原赶往银川机场的归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因公牺牲,再也踏不回福建故土。
宁夏检察院为林国荣追记一等功并给予慰问金1万元,但他的妻子秉承丈夫挂职初衷,又把这笔钱捐给六盘山区的“希望工程”,扶贫助困之心永驻西海固。
福州市十八中女教师李丹,2006年来到隆德县二中支教,回到福建后罹患白血病,但她依然牵挂资助的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她一年走访学生家庭35人次,先后资助6名贫困学生,还积极奔走筹措,为学校募捐2万多元。”隆德县二中校长许志谋说。
“把剩余的医药费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吧。”这是李丹在病床上最后深情而永恒的馈赠。年仅27岁的李丹走了,但更多的“李丹”来了。福建支教团每年都向隆德县派出支教老师,为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不懈努力……
一批又一批的闽商弘扬“敢拼会赢”的精神,把戈壁变成绿洲,带动当地脱贫致富。
2007年,原本来宁投资房地产的福建籍侨商陈德启,看上了摊开地图上一个巴掌大的“空白”——贺兰山东麓这块10万亩的荒滩地。他带上一把土去法国鉴定,结果让他欣喜若狂:这里是世界上种植酿酒葡萄的最佳之地!
陈德启在戈壁滩上搭起彩钢板简易房,一住就是8年多,哪怕大风掀翻了屋顶。他投资15亿元平整5万亩土地,栽种500万株防护林,种植2万亩有机酿酒葡萄,把戈壁变成了绿洲。“别人说我傻,但我的梦想却是让中国葡萄酒走向世界!”
在“拓荒英雄”陈德启的葡萄园里,有两三千名村民在打工致富;而贺兰山东麓的荒滩地也飞速升值,大大小小的酒庄遍布,百万亩葡萄长廊芳容初露,有望形成千亿元产业。
贺兰山东麓葡萄紫,西海固万亩蔬菜绿。
65岁的“蔬菜女状元”林水英来到西吉县也满8年了,她在这里投资3亿元建设2万亩蔬菜基地,错峰生产冷凉蔬菜。
尽管基地刚建时受到泥石流灾害影响,林水英一下损失几百万元,但她没有泄气,每年一半时间待在西吉县,继续追加投入,终于使六盘山下的这个蔬菜基地叫响全国。附近的村民也因此获益,林水英为老乡们每年开出的工资就高达3000多万元。
“闽商不能给福建人丢脸,更不能给宁夏人丢脸。我干不动了,儿子接着干。”坐在基地里简陋木板床上,林水英这样告诉记者。
感激的种子一旦种入山区人的心田,感恩和怀念就成了永远。
每当福建挂职人员期满回乡,朴实的西海固老乡们都给他们系上大红花,送了一程又一程;许多福建企业家和老乡们同吃同劳动,把自己当成宁夏人,甚至把家都安在了西海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