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福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让产业连成串织起链

2016-06-03 10:43:47  来源:人民日报
  

  靠创新,“生出来”

  “我是在自贸试验区政策中受益最大的人。”翁声锦一点也不客气。海浪层层涌起,拍打着福州江阴港13号码头,岸边两座巨大的、各装着10万立方米的石油液化(LPG)气体储油罐高高矗立。“马上还会再建4座,加起来就是60万立方米,将是亚洲最大的LPG保税储备基地,全部从海外进口。”

  2011年之前,老翁是中国软包装集团董事长,企业专门生产聚丙烯薄膜,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各种塑料包装,规模全球最大,业内称他是“世界膜王”。但这个“王”当得“没一点意思”——上游的丙烯不在他手上,即使销量极好的时候,他在下游单价涨1500元,上游跟着坐涨2000元。

  “非得自己搞上游产业。”5年前,老翁就这么想。这想法和福州不谋而合。

  “福州有很多好企业、好项目,单个看各有特色,仿佛一把好牌。可有一个问题:连不成串,织不起链。”好牌不成顺,能叫不能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结构,难点也在结构。”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说。

  2014年,中央确定福建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2014年底,包括福州片区在内的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2015年9月,福建首个国家级新区——福州新区获批。再加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四区叠加、好牌连连。福州市在调整全市产业结构时提出,重点抓“建链”“补链”“延链”“壮链”,核心就是让好牌成顺牌。

  翁声锦看中了被规划进自贸试验区、福州新区的江阴港——本是30万吨级的天然良港,却多年有港没货、大港小船。“按照国际上自贸区的基本规律,关键是要争取‘货权’。”听说福建要建自贸区后,老翁就暗自苦读研究,“巨港行巨轮、巨轮走大货。我利用自贸区‘大进大出’的政策,在这里建起了中景石化科技园。”

  在园区里,最靠近码头一侧是LPG罐区,再向里是丙烷脱氢区,丙烷经过催化、裂解、聚合,便是聚丙烯,再通过加热拉伸就是薄膜。丙烷裂解后还有个副产品——氢气,加氧就成双氧水,再往下又可以产出己内酰胺的上游产品。己内酰胺又恰恰是福州下辖长乐市纺织产业集群的“主菜”。

  点成线、线成片。去年以来,福州先后落地京东方、VR产业基地、申远新材料等一系列新兴骨干项目。近日,中景石化一期项目投产,加上已投产的天辰耀隆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正在建设的中石化巴陵项目,国内最大的己内酰胺基地有望在福州崛起。

  “福州很快就要有第六个千亿产业了。”老翁掰指一算,无论丙烷、丙烯、聚丙烯还是副产品双氧水,都是全球或全国单体规模最大,而整个科技园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的完整产业链基地,“全部达产后,又是个过千亿。”

  靠创新,“生出来”!“生出来”的不仅是一个一个企业、一条一条产业链,更生出了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豪情。

  靠创新,“败不倒”

  黄培群去年以来一直憋着口气,直到今年才算稍稍松下。在作为全国“金改”示范区的泉州,能让身为金融局副局长的老黄憋屈这么久的,究竟是件什么事呢?

  当然是生死存亡的大事。

  经济总量连续17年位居全省首位;民营是基础,占比达八成。亚洲金融危机时,岿然不衰;国际金融危机时,毫发未损。可即便强悍如泉州者,在此次变革中,却感到寒意阵阵。“2008年时,全市企业运营情况好、中、坏比例大约4∶3∶3,这次则是4∶2.5∶3.5。40%好的,是愈发的好。但经营艰难的,绝对数量也的确增加了。”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坦言。

  好,何以好?2014年,泉州入选全省唯一的“数控一代”首批国家级示范工程试点,嫁接中科院等33家高端创新综合平台,聚集700多位专家。与国际同台竞争中,一样价格的,我们的品质最好;同等品质的,我们的性价比最优。”晋江市市长刘文儒说。

  坏,因何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不少企业为渡难关采取了企业间融资互为担保方式,跟得上创新发展节奏的自然没事,跟不上这个节奏的便陷入了困局。”老黄介绍,“更关键的是,每个担保圈的背后都会连着十几二十家企业,担保圈变成了风险链。据统计,这样的担保圈全市有60多个。”

  面对风险,泉州市委市政府没有消极等待,从去年起便积极会同金融机构、企业坐在一起谋商“破圈”之策,启动百家企业重组重整。

  晋江市道奇公司第一个被纳入视野——本身经营好,订单接到明年,只因担保问题,涉及银行14家,债务达3.9亿元。如何破?

  经过几轮协商,再报请省级分行批准,最终方案如下:政府监督,企业承诺先还10%,其余分10年还清;银行贷款利率降至基准;14家银行签订“统一行动协议”。

  “道奇模式”生生闯出了一条“死而不倒”的新路。截至今年4月,泉州第一批重点破解的4个担保圈,有3个破解方案已落地,涉及金额超过60亿元。同时,泉州还筹集应急保障周转金15亿元,累计为3000多家企业提供“过桥”转贷近600亿元。

  2016年初,泉州市场主体总量突破50万户,仅去年就新增10.2万户。只要不倒,明天还会再创奇迹。

  靠创新,“赶上来”

  没有鞋带,只有一个旋纽,把旋纽一拧,鞋子自动系紧;再往外一拔,鞋子又松开了。就凭这个小小的新技术,莆田洛弛董事长陈英洪开始与国际大牌们“过招”。

  改革开放之初,凭借四大国际运动鞋品牌厂家来此投资的优势,莆田鞋业在全省率先崛起,第一个打出了“中国鞋城”的名号。可因为都是给国际大牌做原料配套和国际商贸,忽视了自己的品牌建设,十余年之后,便被泉州反超。

  优劣,只会限于一时。变化,总能出人意料。原本起家于商贸的洛弛、华峰等一大批莆田民营企业,凭借创新锐器转身投资实体,一出手,便搅得鞋业风生水起。

  “户外特种鞋”,从这名字看,就能猜出陈英洪“不求规模,但重个性和功能”的理念。他开发的鞋带可以止滑防火、面料能防水透气、鞋底能防刺耐磨、鞋面能抗菌保温……“莆田有350亿元产值的鞋业基础,虽数量、品牌远不及泉州,但有一大批长期专门做各种辅料的厂家,当我们扶持引导企业研发团队把这些分散的、别人的特色都集中在自己手里时,就成就了我们的优势。”当过省经信委主任的原莆田市委书记、现福建省副省长周联清,擅长的刚好就是这样的引导。

  华峰是一家为运动鞋提供面料的纺织企业,之前还是标准的劳动密集型。光看“纺织”和“劳动密集”两个词,怎么瞧都觉得很“夕阳”。不同于其他“夕阳”的,就是它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纺纱、织布、染整等完整产业链。当然还有一个更关键的不同,它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为全球著名国际品牌认证并提供面料的企业。

  能到国际上“牛”,就因为很专注,也因为敢创新。

  功能性面料,防水、除菌、保温、彩色等,别人得一层层地加入各种其他原料,或粘进去或填进去或缝进去。华峰不用,只需在生产面料的过程中直接织进去或印进去。去年,华峰又新开发出类似3D打印的设备,一块面料上,设计出的所有颜色、所有功能,只需在这套设备上一次打印,便全能搞定。只需再加个底,一双鞋就出来了。

  “国际品牌是消费一代、生产一代、研发储备一代。我们现在生产的正是国际品牌在研发的一代。”华峰副总邱建新说。

【责任编辑:黄新锦】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