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厦就医体验改善 多地推广分级诊疗“厦门模式”

2016-04-11 08:13:41  来源:海西晨报
  

  从医者说医改

  从“要我接”到“我要接” 医生潜心留社区

  社区医院患者多了,医生忙了,但患者却普遍认为社区医生态度更好了。如何让医生愿意接病人,让患者有家的感觉?这得从医改的财政制度变“大锅饭”为“小炉灶”说起。

  汪丽敏是禾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在厦门医改之前,每月领取固定工资,收入令她并不是很满意。“现在工资来源于患者,必须全心全意服务好每一名患者。”汪丽敏说,自从厦门实施分级诊疗改革以来,社区医生通过温馨服务和专业诊疗,收入已经有所提升。

  据了解,为了让社区医院有能力、有积极性接患者,厦门将以往的全额拨款改成如今差额补贴的形式,出台了激励性的考核机制,以延时服务、“三师共管”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等作为考核评价指标,通过奖励性增量绩效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

  一系列举措让基层医者留得下来,增加了使命感、归属感。

  从医院说医改

  “不愿意”到“放得下” 大医院做回“高精尖”

  患者大多都到社区医院去了,大医院的门诊收入势必大大减少,收入难以维持,大医院可能不愿意,这又是分级诊疗“厦门模式”要破解的又一难题。

  据介绍,为了让大医院“放得下”,厦门把原来对三级医院门诊工作量的定额补助,调整为对大医院实行与分级诊疗绩效挂钩的财政补助机制。分级诊疗的实施顺畅程度,决定了大医院的财政补助多少。

  患者少了,大医院“闲”了,医生们做什么?“高、精、尖”。厦门分级诊疗改革给出了答案,通过远程会诊指导提升、医学人文建设等硬软件提升,促使三级医院回归自身功能定位,从普通门诊中解放出来的医务人员更多投入到疑难重症病例的救治中。在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引导门诊实现合理分诊,并发展成为基层临床实训基地。

  此外,大医院医生通过“定时、定人、定点”,到基层开展诊疗、带教、开班等形式,建立了对口帮扶、分工协作的长效机制,深入社区开展诊疗和培训带教。

  (记者 蔡樱柳 杨洋)

【责任编辑:伊宁倩】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