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副省长梁建勇:政府公章永远盖不出生产力
相关新闻:
“现在好改的都改了,留下来的都是硬骨头”
梁建勇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副省长
福建历年来一直在进行政府简政放权的探索,基本上省里能够减、能够放的都做了,现在有些不能减不能放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由上级主管部门认定的事项。总而言之现在好改的都改了,留下来的都是硬骨头。
谈简政放权
“一照一码”制度实现信息共享
新京报:去年福建省在简政放权上面取得了哪些突破?
梁建勇:借助自贸区的设定,我们在制度上进行了几项创新,比如率先在全国实施的“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将工商企业执照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号统一为18位企业社会信用代码,去年5月4日起在自贸试验区实施,6月1日起在福建全省新设立企业中推广。
这项改革的好处在于,过去一个企业面向不同部门,有很多个条形码;现在是很多部门共享企业的一个条形码,一个条形码可以在很多部门共享,这就让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
新京报:“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是怎么确定的?
梁建勇:根本上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他们提出了经营中的问题,政府改革就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导向。这个“一照一码”就是有企业办理执照时觉得很不方便,为了一个证要跑很多个部门贴很多个码,于是我们就考虑建立一个共享的制度,让很多部门分享这个码。
类似案例有很多,比如我们在自贸区设置了国际贸易的单一窗口受理模式,改变了以往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防等很多部门各设窗口办事的方式。
新京报:在自贸区试点的制度会进一步推广吗?
梁建勇:会的,按流程是率先在一个自贸区形成制度,再推广到另外的自贸区,形成经验后再在更大范围推广。
谈“放管”结合
探索多部门统一平台监管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放管结合”的问题?
梁建勇: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管。以前我们是事前监督,现在要考虑事中和事后监督,这体现的是政府执政水平。
新京报:打算怎么做?
梁建勇:以前的情况是,一个法人在这个部门犯错,另一个部门不知道。去年我们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企业征信系统,有18个部门参加,今年还会有20多个部门进入。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共同监督,就能让守法的企业处处方便,不守法的企业处处不方便。这其实也是个大数据,我们也能通过这个系统发现哪些地区、部门、行业最容易出问题,从而防患于未然。
新京报:简政放权一方面是给政府权力做“减法”,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在服务企业方面做加法,这方面福建是怎么做的?
梁建勇:去年福建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对服务贸易、电子商务、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精确扶贫等一系列政策,都是给企业利好的政策,本身就是在做加法。
谈改革进展
探索“互联网+审批”模式
新京报:在进行简政放权改革时,遭遇了哪些问题?
梁建勇:比如一照一码改革,有些部门会认为以前有这个码就需要管理,没码就不需要管理了,这是不对的。现在技术方面不是问题,关键是观念,怎么能让那么多个部门合作。这里面的困难就像武当少林不好合并一样。
去年我们也拿掉了一些前置审批,涉及安全消防等,还有一些便民化措施等。这也带来了审批时,那么多部门谁先谁后的问题。这实际上也是政府流程的再造,涉及怎么审批、怎么监管,分别由谁负责等。
新京报:接下来在简政放权方面,福建计划怎么做?
梁建勇:其实福建历年来一直在进行政府简政放权的探索,基本上省里能够减、能够放的都做了,现在有些不能减不能放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由上级主管部门认定的事项。其中有需要的部分,我们会放在自贸区里探索。总而言之现在好改的都改了,留下来的都是硬骨头。
新京报:计划怎么解决这些“硬骨头”?“互联网+”会成为一种形式吗?
梁建勇:现在探索的很多都是互联网+,进行无纸化申报,现在口岸很多通关、退税都在试点无纸化。今后“互联网+审批”模式也会继续探索,加强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在网上规范运行的指导、监督和管理,推进权力运行信息化管理与应用。
另外也会进行政府审批、监管流程的再造,不能只讲事前监管,还要加上事中事后才算真正的监管。也就是说政府工作不能凭一个公章、一个审批,而是伴随着政府部门的整个过程。否则态度太好、公章再多,也不能真正起到监管作用。公章永远改不出生产力,效率比效力更重要。(来源:新京报)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