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铸魂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纪实
自信、自觉、自立——抓住价值观自信这个“关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以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抵御错误思潮侵扰
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如何带领全国民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答案之一,是“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要素。对理想信念的坚信、坚持与坚守,源自内心价值观的自信、自觉和自立。
精当表述背后,是党中央对价值观问题的长久思考与不懈求索。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多次强调的那样,增强价值观自信“是关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有自信才会有自觉,有自信才会有清醒,有自信才会有定力”。对自身的价值观信心坚定,方可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价值观并非无本之木,而是有根有源;自信并非凭空而来,实为有理有道。
我们的价值观,根源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凝聚的“胆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喜人,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价值观自信。
我们的价值观,根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伟大成就奠定的“底气”——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地位仍然稳定,经济“新常态”下备感艰辛却砥砺前行的三年,验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这条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是一条人间正道。”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充满力量,揭示了这条道路的独特魅力。我们的价值观,根源自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的“志气”——
“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考察曲阜孔府、过问贵州孔学堂办学情况、了解《儒藏》编纂等不断提醒国人:传统中有我们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民族的志气底蕴。
一手“培土夯基”,稳固传统文化之根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优良家风。“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2015年除夕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特意强调。家教家风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2016年1月1日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上升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培育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中国君子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根植乡土,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十八大以来,各地既重“古贤”又重“今贤”,重构乡村本土文化,敦厚民心民风,激励向上向善,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扎根。
重视传统节日。十八大以来,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秉承“长中国人的根、聚中国人的心、铸中国人的魂”宗旨,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让传统节日成为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情感节、仁爱节、文明节,彰显了节日文化内涵,树立了节日新风。
一手“拨云见日”,破除错误思潮之迷障,在西方价值观攻势面前巍然不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个关键词,既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充分吸取了现代人类文明的优秀思想,“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与西方价值标准有着清晰分野——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密联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前景;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与国家、公民两个层面上下衔接,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遵循;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外化为道德建设与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文明水准与国家精神风貌。
坚定的价值自信,扎根于中华大地。 任尔千磨万击,不惧狂风乱吹。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