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那些年,习近平走过的扶贫路

2015-11-25 17:56:32  来源: 学习中国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未来五年,我国还有7017万人需要脱贫,面对艰巨任务,我们只有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脚踏实地,攻坚克难,才能如期完成任务。而在这过程中,回顾习近平以前走过的扶贫路,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其实,诸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扶贫要先扶志”等这些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习近平的经典扶贫话语,都是从他以前的脱贫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感受,那些年,习近平走过的扶贫路。

那些年,习近平走过的扶贫路

  图为:农历羊年春节来临之际,2015年2月13日至16日,习近平来到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幸福安康。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就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

  习近平在梁家河村走过的扶贫路

  在那个文革雾霾弥漫的年代,贫穷像荒草一样在中国大地肆意蔓延。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随处可见,在农村尤为显现。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村,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从1973年开始,村里有余粮了,村民们告别了以苦菜、荞麦叶果腹的日子。

  1969年,年仅16岁的习近平在距离北京1060公里的延安梁家河村开始了知青生活。破旧的窑洞、贫瘠的土地,没有让习近平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反而让他生发了强烈的扶贫情怀。1973年习近平当上梁家河村支书后,开始带领村民一起走上了脱贫之路。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这一现在见诸媒体的扶贫观点其实早在1973年就被习近平付诸实践了。

  村里有余粮了。为了抗洪蓄水,保证粮食收成,习近平带领村民修建了四个大坝,挖了水井。习近平和村民们一起铲土修坝,日夜劳作。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从1973年开始,村里有余粮了,村民们告别了粮食不够,苦菜凑数的日子。

  村里有沼气池了。1974年,习近平去四川考察之后发现了沼气池的好处,回村便修了第一口沼气池。沼气被用于做饭、点灯,既节能减排,又让村民的生活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小步。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村时,村里一共打了22口沼气池。

  村民生活改善了。梁家河村民日常以土豆为主要的蔬菜。为改善村民生活,习近平带领村民在河滩的6亩平地种上了辣椒、洋柿子、豆角、香菜、茄子等,还派了一个老头专门看管。收获时,一个六口之家,每种蔬菜可以分到两公斤。

  村民有点创收了。为了让村民多点创收,习近平还带领村民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磨坊里有磨面机、碾米机,由柴油机带动。裁缝铺由两个女社员打理,村民带着布料去免费做衣服,女社员挣工分。铁业社同样如此,打镰刀等农具,农民不用掏钱了。

  从吃不饱到有余粮再到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梁家河村的脱贫发展路就是整个中国农村脱贫的一个雏形。

【责任编辑:黄新锦】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