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历史的血色底版
——南京大屠杀档案成为世界记忆遗产背后的故事
残酷的记忆
列在此次申遗的11组档案第一位的,是国际安全区教会所办的金陵女大收容所负责人程瑞芳的日记。她在1937年12月8日至1938年3月1日的84个日夜里,用3万多字记录下南京城这段凄风苦雨的岁月。
白天,62岁的程瑞芳和同伴们撑起一顶已然千疮百孔的“保护伞”,为无家可归的难民们提供庇护;晚上,昏暗灯光下,她用和着泪水的墨水写下一篇篇日记:
“12月11日……今早死去两个小婴孩,一个只有一个多月,是闷死的,一个有三个多月,早有病的……今日大炮打得利(厉)害……”
“12月14日……今日来的人更多,都是从安全区内逃来的,因日兵白日跑到他们家里抄钱、强奸。街上刺死的人不少,安全区里都是如此,外边更不少,没有人敢去,刺死的多半是青年男子……”
“12月17日……现有十二点钟,坐此写日记不能睡,因今晚尝过亡国奴的味道……今晚拖去11个姑娘,不知托(拖)到何处,我要哭了,这些姑娘将来如何?”
……
程瑞芳日记记录的,是一场烙印在人类文明耻辱柱上的大屠杀中最真实的场景。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南京城变成人间地狱,30多万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与放下武器的士兵被以各种方式屠杀,2万多名妇女被强奸,城内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
日记发现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郭必强说:“越读越感觉悲愤,我们的同胞曾经生活在这样恐怖的环境中。”程瑞芳不仅逐日记录下大屠杀期间见闻,日记内容也与此前发现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和《东史郎日记》相互印证,构成受害者、加害者以及第三方证言的完整链条,成为不可撼动的铁证。
翻阅这次作为申遗材料呈送的11组档案,日军坦克、装甲车疯狂地炮击南京城;一片断垣残壁的南京,受辱后痛苦万分的妇女,被汽油烧焦的尸体,街道上、水塘中被日军血腥屠杀的平民……一篇篇文字、一张张图片记录下手无寸铁的平民被入侵兽军蹂躏,也以最直接的方式揭开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伤疤。
“在人们印象中,申遗更多是要体现文化存在的意义。而这次申遗,是通过展现我们国家与民族惨痛的血色记忆,让全人类警醒侵略战争的残酷,了解维护和平的重要。”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说。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认为,南京大屠杀申遗将一国的文献遗产,上升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捍卫人类尊严、珍惜世界和平,需要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曾经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更懂得和平的可贵。
申遗档案中唯一一组视频史料,是当时身在南京的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的长达105分钟的视频。其中一段,画面里一个身中30多刀的孕妇满身是伤、奄奄一息。她就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
1937年12月,已有7个月身孕的李秀英和父亲躲进了安全区,在一所小学的地下室里栖身。12月19日,三个日军士兵发现了他们,并欲强奸李秀英。她拼死搏斗,脸部、腿部、腹部共中33刀,后经美国医生威尔逊全力抢救,侥幸存活,孩子却流产了。
战后,李秀英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人物曾在多个场合控诉日军罪行。更曾以高龄之身远赴东京,起诉污蔑她为“假证人”的日本右翼作家。
“大屠杀给母亲带来的伤痛永远挥之不去,她毕生深受折磨。”李秀英的女儿陆琪说。但最让她难忘的是历尽劫难的母亲2004年临终前留下的最后的话——“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南京大屠杀档案获列世界记忆名录 日表态称遗憾(2015-10-10 11:50:49)
- 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15-10-10 10:01:18)
- 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 慰安妇档案落选(2015-10-10 08:24:35)
- 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 慰安妇档案未入选(2015-10-10 08:03:31)
- 南京大屠杀申遗进评审阶段 日暗藏心机屡次反对(2015-10-06 11:18:04)
- 南京大屠杀——难以估算的数字和不可争辩的史实(2015-08-31 18:01:31)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