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75岁退休教师蔡永法为十八英烈义务守墓半个世纪

2015-09-07 09:35:21  来源:光明日报
  

  在浙江省德清县龙山茶山岭上,有一座埋葬着18名烈士的陵园。

  75岁的德清县退休教师蔡永法,近半个世纪来,不分寒暑,悉心守护着这里的忠魂。

  真情倾注,像守护家人一样为英烈“站岗”

  1945年的农历五月初二,新四军苏浙军区二、三纵队挺进德清龙山一带,与日伪军展开激战。战斗持续了2天3夜,消灭敌人70多人,新四军的18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战斗结束后,蔡永法的父亲和乡亲们含着泪,把烈士的遗体匆匆安葬在村里的破庙背后。

  “小的才16岁,最大的也不过30岁,有些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更不要说找到亲人了。你必须牢记他们,像晚辈一样守护好他们的忠魂。”年幼时,父亲带着蔡永法一次次在墓前这样教诲。

  为了“复原”当年的英雄故事,长大后的蔡永法不辞辛劳地走访村里的父辈,详细了解那场战斗。这样的寻找,蔡永法一直持续到现在,行程上千里,18位烈士的姓名与感人故事总算基本收集全。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铭记这些烈士,蔡永法在烈士陵园后面设立一块烈士事迹墙,把当年那场战斗经过刻在上面。

  半个世纪来,老人早把守墓当成生活的重要部分。每周上陵园,已是雷打不动的习惯。陵园地面有落叶,他来清扫;边上竹枝长了,他会修剪;陵园墙风化,他拿着水泥修补……

  夙愿实现,他让英烈“住”上了“好家”

  周围翠竹环抱,前面地势开阔。看着今天庄严大气的陵园,蔡永法的思绪又回到20世纪60年代。

  那时,他每次路过烈士墓,看到简陋的墓地杂草丛生,连一块墓碑都没有,心里就隐隐作痛。

  1970年的清明,已经是当地龙山小学老师的蔡永法,带着学校的老师与村里的青年人,来到烈士墓地进行维修,还用水泥浇制了一块烈士墓碑,写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并亲手挖来了松柏和万年青种上。

  “做了墓碑后,每到冬至、清明,就有不少村民自发前往缅怀烈士。”每每看到这些情景,蔡永法就很安慰。

  可没有多久,蔡永法的心又沉重起来。原来,由于当年父辈们匆忙找的墓地处在洼地,每逢大雨,烈士墓有一半浸泡在水里。看着这样的情景,蔡永法心里升起一个更大的愿望:给烈士墓换一个地方,让英烈“住”上“好家”。

  1990年,蔡永法成了村小学部负责人。他依旧向当地政府申请,希望搬迁烈士墓,并把烈士墓建成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蔡永法的努力终有了结果。这年10月,离蔡永法家2公里的村后茶山岭上,一座水泥和砖石结构的烈士陵园正式落成。

  传承精神,他一次次宣讲英烈故事

  半个世纪义务守护修建烈士陵园,蔡永法满怀激情地向前来瞻仰的学生、官兵、干部群众一次次讲述当年那场战斗故事,不知疲倦地向世人宣传革命英烈事迹。据不完全统计,从1970年至今,经蔡永法义务讲解,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生就超过10万人次。

  一次,一个企业负责人打电话给他,想组织员工参观烈士陵园,因为时间较紧张,请他讲解时“简单一点”。一听这话,一向和善的蔡永法“变色”了:“如果你们只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那就不要来了。”电话那头的企业领导顿时哑口无言。

  蔡永法的儿女们不仅在背后默默支持老人,还经常到烈士陵园与父亲一起维护修缮。现在,还在读书的孙子也常与爷爷一起,到陵园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政府以及热心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如今,这里已经是德清县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也是德清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本报通讯员 王力中 本报记者 严红枫)

【责任编辑:钟培培】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福网视听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